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精)

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精)

  • 字数: 653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杨国强|责编:杨乐
  • 商品条码: 97871080745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21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全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速成的近代化”。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 解题: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喻为初离海岸而放于中流之扁舟,是谓“两头不到岸”。 “中国自数千年来,常立于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进,跬步不移,未尝知过渡为何状也。虽然,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激,为19世纪狂飙飞沙之所驱突,于是穹古以来,祖宗遗传,深顽厚锢之根据地,遂渐渐摧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遂不得不经营惨澹,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故今日中国之现状,实如驾一扁舟,初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
作者简介
杨国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尤其侧重于晚清知识分子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史的研究。 代表作品有《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脉延的人文》《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等。
目录
自序 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守旧的一边倒到开新的一边倒 二 “尽去旧法”与一个没有本体与本位的中国 三 扶摇飘荡的过渡时代 第一编 科举停置与后科举时代的知识人 第一章 天下有事功名多途和晚清科举人仕的逼仄 一 内忧外患交迫和晚清的保举捐纳 二 正途和异途:由各分一路到漫漶莫辨 三 异途淹没正途和科举人仕的逼仄 第二章 千年历史的一朝终结:科举造就士人和士议倾覆科举 一 科举制度的内在偏失及其延续千年的历史理由 二 变法与科举 三 “世局原随士议迁”:人才出自学堂和学堂推倒科举 第三章 学堂与社会之间:晚清末期的兴学和毁学 一 诏旨兴办学堂与民间社会的罗掘俱尽 二 兴学与毁学 三 公平的失落:学堂与贫富之界的衍化和固化 四 阻隔深重:学堂中人与大众之间的俯视和嫉视 第四章 无从归聚:清末民初知识人的社会形象 一 裨贩而来的新知识与中国社会的扞格 二 学潮起落和师生伦理的蜕变 三 共生与纷争之中的社会相 四 无从聚合:士人社会的变迁 第五章 从声光炎炎到前途失路: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生成和困蹇 一 晚清的学堂崇拜和新学生之不足以崇拜 二 停科举与旧式士人的合流于新知识人 三 学堂的“整批生产”和社会之无从“消纳” 四 民初中国新学生的声光消褪与旧科举在人心中的余辉未熄 五 知识人的城市化和知识人的前途失路 第二编 科举停置与后科举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章 科举与民治 一 科举制度与政府(国家权力)的开放 二 社会之各分等序和个体在等序之间的上下流动 三 起自民间的自下而上与士人的社会代表性 四 “选贤与能”:科举取士的“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和历史中国的安民治国 第二章 士人政治:科举制度下的权力与文化 一 文化与君权 二 文官政治的历史内涵 三 摺绅和乡里:礼俗与地方之治 四 科举制度:由文化统一而政治统一 第三章 从合一到断裂:科举停置之后的政治和文化 一 停科举与文化和政治权力的脱裂 二 “向恃人才以为用者,今惟人才之为患” 三 “报馆鼓吹之功”:辛亥革命中的文化与政治 四 舆论与政治权力 五 舆论与知识人 第四章 世无规護:停科举与清末民初的朝野否隔和仕途失序 一 科举停置之后社会流动之路的断绝和民意上达之路的断绝 二 麻木不仁:清末民初的国家权力和民间社会 三 选官没有制度而后仕路没有公意 四 世事悖惑:不开放的政府与无从限勒的“人尽可官”在20世纪初年互相共存和彼此映照 第五章 清末停科举与民初的反思停科举 一 世路困顿下的回首返视:清末停科举与民初反思停科举 二 梁启超:反科举和复科举的否定之否定 三 孙中山:在潮来潮去之间推重科举而恒定不变 第三编 清末筹备立宪和民初的共和困局 第一章 共和与一个分裂的中国 一 地方主义盛涨和旧王朝的土崩瓦解 二 共和与一个分裂的中国 三 用武力表达政治的时代 四 国体的断裂和历史的延续:晚清留给民国的困厄 第二章 共和与一个社会解体的中国 一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主体的丕变 二 自上而下的搅动:地方自治与地方溷乱 三 “旧政轮廓虽存”与“新政日益支离”之间:历史变迁中的社会脱散 四 “公共信条”的倾塌和精神世界的秩序解体 五 民初中国:共和国体与反共和的政治 第三章 移人的代议制度走到山穷水尽 一 晚清七十年之间中国人对代议制度的长久远望和心向慕之 二 议会与政府相敌:民初代议政治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困局 三 人以群分:代议政治中的政派和政争 四 愿望与现实之间:二次革命的倏起倏落和大众社会的淡然视之 五 立宪政治在实际中走到尽头和立宪之理在人心中的影响未歇 第四章 代议政治和中国人的困而后知 一 “洪宪帝制”和“丁已复辟”:历史惯性和民初中国重重困蹶的交相感应 二 纵不成系统,横不相连贯:移来的共和与人世间的权力在各自作恶中化为碎片 三 共和国体与“一片散沙”而不识共和的多数人口 四 由大信而大疑:国情对于学理的反诘 五 历经代议政治之后走出代议政治:先创共和的孙中山留下的重造共和之想 第四编 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引论 第一章 个人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一 陈独秀:个人与国家 二 胡适:个人与社会 三 鲁迅:个人与大众 第二章 个人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 一 各成流派和自相抵牾:个人主义与反传统 二 个人主义之悬空推演和个人的失真:人的抽象化与人的至上化 三 科学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相克:“宇宙观”反照下人的渺小和人生的“没有意义” 第三章 思潮嬗蜕: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此消彼长 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