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珍藏版)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珍藏版)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汤之上隆
  • 商品条码: 97871117122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硬盘存储器到智能硬件,从晶体管到冲水马桶,日本的制造业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br />这对追赶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企业又意味着什么?<br />战后日本制造因模仿创新与匠人精神而称雄于世界。<br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制造却与强势兴起的互联网与个人电脑硬件擦肩而过。<br />21世纪,日本制造面对蓬勃兴起的智能硬件市场望洋兴叹。<br />日立、东芝、索尼、夏普,在以往曾经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尽然一路溃败。<br /><br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家居与工业互联网时代,日本是否又将错失机会?<br />本书站在一个资深半导体从业人员的角度,展现一部日本半导体制造业的几十年荣辱史。<br />
作者简介
汤之上隆<br /><br />1961年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课程原子核工学专业),后就职于日立制作所。此后16年中,先后在中央研究所、半导体事业部、设备研发中心、尔必达(因工作调动)、半导体前沿技术公司研发协会(即Selete,因工作调动)从事精密加工技术研发工作。2000年被京都大学授予工学博士学位。<br />目前,担任半导体产业和电力机械产业顾问及撰稿人,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京都大学原子核工学专业及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的特邀讲师。<br />专著:《日本“半导体”的战败》《“电器、半导体”产业大崩溃的教训》。
目录
译者序<br />前 言<br />专业术语的科普<br />第1章 我的半导体技术人生·1<br />首相真的理解制造业吗·2<br />奥巴马总统突然造访AMAT·3<br />奥巴马真心冀望美国回归制造业·5<br />停留于考察、分析层面的“制造业白皮书”·7<br />我于日本半导体产业高峰期入职日立·9<br />借调尔必达,见证惊人现实·12<br />国家项目“Asuka计划”的失败·14<br />“咎由自取”后仅拿到100万日元退休金·15<br />我为何对技术实力抱有疑问·16<br />第2章 何谓半导体·19<br />对半导体制造的误解·20<br />半导体到底是何方神圣·21<br />摩尔法则与精密化·24<br />如何制造半导体·26<br />仅凭一个按钮无法制造半导体·32<br />第3章 DRAM溃败与技术文化·35<br />追求极限性能的技术文化的确立·36<br />电脑界的更新换代·38<br />陷入“创新窘境”的日本·39<br />处于劣势的低成本制造技术·41<br />尔必达的成立与经营破产·43<br />2年内市场占有率锐减的原因·45<br />统一性的NEC与一点突破的日立·48<br />将工作细分化的NEC技术文化·49<br />NEC技术人员洁癖症似的工作状态·51<br />对“技术开发”一词的不同理解·52<br />日立的“万岁”,NEC的“失望”·53<br />日立和NEC,技术实力孰优孰劣·55<br />尔必达与三菱技术实力的差异·56<br />身兼多职的三菱职员·58<br />三菱、尔必达、晶圆代工厂的DRAM比较·60<br />三菱的DRAM文化和技术实力·61<br />为何三菱职员能够受到好评·62<br />尔必达应有的姿态·63<br />第4章 尔必达和三星电子的差异·65<br />尔必达为何破产·66<br />30年丝毫未变的DRAM制造技术·68<br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是为时已晚·70<br />三星电子技术力量的特征·71<br />研发与批量生产并无明显分界线的组织体系·72<br />设备不变,流程不变·74<br />不以100%的成品率为目标·76<br />230人规模的市场调研专员·78<br />当机立断、出类拔萃的专务董事们·80<br />NEC再次陷入困境·82<br />专栏4-1 NEC退出智能手机市场“DoCoMo手机家族”告终·83<br />旧NEC电子工厂的将来·85<br />为何NEC生产不出自主品牌的智能机·88<br />NEC曾领跑世界的辉煌历史·89<br />半导体业务全部外迁,NEC开始萎靡不振·91<br />洋葱剥完皮后还剩下什么·94<br />专栏4-2 三星电子惊人的信息收集能力·96<br />前田和夫的入门系列·97<br />第5章 一成不变的日本技术文化·109<br />DRAM衰败,日本半导体产业崩溃·110<br />红瑞萨、蓝瑞萨·112<br />瑞萨领导放话“不要写、不要说”·114<br />日本半导体的“读杂志经营模式”·117<br />转战SOC是否为明智之举·118<br />SOC是利基的集合·120<br />强势启动国家级项目·122<br />参与Selete和Asuka计划·123<br />部长和社长都是温水里的青蛙·125<br />Selete成立15周年和Asuka计划结束·126<br />NHK节目:反攻的剧本Ⅱ·129<br />官员们应自问:是否有点太推责·130<br />为何不提Asuka计划·131<br />ASPLA的悲惨结局·133<br />东日本大地震凸显了瑞萨的存在感·134<br />对瑞萨那珂工厂的三点疑问·135<br />丰田失算,不知不觉陷入单极集中·136<br />为何不能找工厂进行替代生产·139<br />世界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的企业为何会出现赤字·141<br />价格控制权掌握在汽车制造商手里·143<br />不良率为零·143<br />不良率为零的思想如同核电的安全神话·145<br />对瑞萨新社长的期待·147<br />前社长的话彰显瑞萨自主决策能力的欠缺·149<br />瑞萨的社员们走在荆棘路上·151<br />根源在于30多年前形成的技术文化·153<br />第6章 日本电视产业崩溃的原因·155<br />“索尼派”丈夫和“瑞萨派”妻子之间的对话·156<br />追求高画质、超薄是技术人员的自我安慰行为·157<br />对创新的错误认识·158<br />索尼技术人员的创新观·159<br />创新一词越流行,创新越难实现·162<br />电视和手机:一对加拉帕戈斯化的难兄难弟·164<br />“卖掉生产出的东西”是错误观念·165<br />对市场调研也存在错误认识·168<br />市场营销的本质·170<br />用模块方式生产电视成为可能·172<br />第7章 英特尔危机与晶圆代工业霸权之争·175<br />半导体行业企业排名变迁启示·176<br />产品更新换代导致技术陷入无用之地·178<br />英特尔CEO突然宣布辞职·180<br />英特尔陷入“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困境”·181<br />潜伏于英特尔发展历史中的困境·184<br />英特尔史无前例的误判·191<br />英特尔放跑大鱼,三星捡了便宜·193<br />如果英特尔把握良机,历史是否因此改变·194<br />半导体企业三巨头转战晶圆代工业·195<br />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能否获得成功·197<br />肥水不流外人田,新CEO依旧来自公司内部·199<br />三星来势汹涌,矛头直指中国台湾企业·200<br />第8章 日本过人的技术实力究竟在何处·205<br />面对更新换代,技术力量显得苍白无力·206<br />日本人究竟擅长什么·208<br />两个现象:共同进化和共同退化·210<br />主要设备及其生产制造龙头企业·212<br />日本强势产业的共同点和弱势产业的共同点·215<br />衰弱的日本制造设备的代表:曝光设备·216<br />ASML为什么能跃居第一·217<br />ASML提高吞吐量的秘诀:减少机器误差·219<br />日本半导体业的另一特点:<br />从设备引进到投入生产周期过长·221<br />日本制造设备绝对强项的代表:清洗设备·223<br />聚焦日本强技术能力·225<br />第9章 成为创新的弄潮儿·227<br />为何日本能成为世界第一·228<br />新概念:创新型模仿者·229<br />模仿使人类进化,模仿使文明发展·231<br />模仿者坐享其成·233<br />半导体产业是典型的模仿产业·235<br />DRAM产业的发展就是一种彻底的模仿·237<br />“模仿就能成功”不是绝对真理·239<br />模仿的能力和步骤·241<br />日本半导体及电器产业应重拾模仿优势·243<br />新市场究竟身在何处·245<br />开辟新市场不需要任何技术研发·246<br />“发明大王”爱迪生手中的“漏网之鱼”·248<br />你想怎样改变世界·251<br />经营者和技术者都要亲力亲为、奔向海外·254<br />后记·259<br />主要参考文献·263<br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