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秩序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视域下的秩序问题探讨

社会秩序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视域下的秩序问题探讨

  • 字数: 220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高峰
  • 商品条码: 97870101581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5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社会生活的必需要素,社会秩序与每个社会 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构建和享有合理 的社会秩序、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始终是人类 追求的价值目标。 基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需求,高峰编著的《 社会秩序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视域下的秩序问题 探讨》对社会秩序问题的探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特别是其社会哲学的研究层面,主要研究社会秩序在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力求在这一层面 上对“社会秩序是什么”、“社会秩序的存在方式是 怎样的”等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而为社会 秩序问题的应用性研究以及社会治理等相关实践活动 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高峰,男,1968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哲学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及其他类项目多项,在国家级和其他类重要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北京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曾获“中共中央党校优秀博士论文奖”。在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获“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社会秩序的本质及相关规定 一、社会秩序的本质 (一)秩序概念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二)不同社会科学对秩序范畴的不同理解 (三)社会哲学层面上对社会秩序本质的梳理与概括 二、社会秩序的基本属性 (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二)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三)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第二章 社会秩序的实践基础与存在论前提 一、社会秩序的实践基础 (一)社会秩序在实践中生产出来 (二)实践的时空维度与社会秩序的总体性展开 (三)实践主体与社会秩序的主体构成 二、社会秩序存在的深层根据 (一)社会关系作为社会秩序的存在论前提 (二)社会结构体系作为社会秩序存在的深层根据 三、社会秩序的制度载体 (一)社会制度是社会秩序的载体 (二)社会制度秩序塑造功能的具体分析:以习俗、道德、法律为例 (三)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转化关系 第三章 社会秩序的结构、层次与类型 一、社会秩序的结构 (一)要素的系统分析:价值、规则和权威 (二)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秩序的层次 (一)经济秩序、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 (二)区域秩序、国家秩序与世界秩序 三、社会秩序类型 (一)等级秩序与平等秩序 (二)单极秩序与多极秩序 (三)自发秩序与人为秩序 第四章 社会秩序的功能 一、社会秩序的主要功能 (一)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 (二)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 二、社会秩序功能弱化与缺失的社会后果 (一)社会失范 (二)社会冲突 (三)社会解体 第五章 社会秩序的变革 一、社会秩序变革的动力 (一)社会结构体系演进:社会秩序变革的深层动因 (二)社会秩序变革的主体动因 (三)社会秩序变革的直接动因:社会规范体系的更新 二、社会秩序变革的规律性特点 (一)社会秩序变革具有复合性 (二)社会秩序变革具有非均衡性 (三)社会秩序变革是自身演化与主体选择的统一 三、社会秩序变革的特殊阶段 (一)序间状态作为社会秩序变革的特殊阶段 (二)序间状态中社会秩序存在方式的非常规性 (三)序间状态中的社会抉择 第六章 社会秩序的评价 一、社会秩序评价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秩序评价是事实认知与价值判定的统一过程 (二)社会秩序评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秩序的评价尺度和手段 (一)社会秩序的评价尺度 (二)社会秩序的评价手段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变革及其前景 一、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的双重转型推动社会秩序变革 (二)渐进式的社会秩序变革方式与变革的异常复杂性 二、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的前景 (一)更具合法性的社会秩序 (二)更具合理性的社会秩序 (三)更具正义性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