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互动与认同--古典时期中国与希腊族群认同的比较/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

互动与认同--古典时期中国与希腊族群认同的比较/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

  • 字数: 226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魏孝稷|总主编:刘新成
  • 商品条码: 97875161602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魏孝稷主编的这本《互动与认同--古典时期中 国与希腊族群认同的比较》以上古时期中国和希腊为 中心,讨论了两大族群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所经历的认同变迁问题。作者认为发生在这一时期的 族际大互动促成了华夏和希腊认同的文化转向。族际 大互动之前,华夏和希腊的族群认同主要以血缘为标 准,而族际大互动之后,文化标准成为族群边界的新 的界标,形成了文化认同的传统,同时也产生了对他 者的文化偏见意识。 华夏与希腊的族群认同变迁除具有这种相似性之 外,还具有差异性。华夏国家摒弃了认同的血缘标准 ,以文化标准为本位;希腊人采用的是文化、血缘兼 具的复合标准,血缘标准的遗存表现出了种族主义的 早期形态。华夏国家采用一体并立的思维方式认识自 我和他者的关系,而希腊人采取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 方式。中希族群认同的差异分别为中华文明和希腊— 西方文明带来不同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魏孝稷,男,1985年生,河南睢县人。2009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年至今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现为2012级博士生。参与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全球史评论》等刊物发表书评、论文3篇。学习兴趣全球史、中外比较史,学习理念是在全球框架下以中国为参照理解西方、以西方为参照理解中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 关于华夏认同的研究 二 关于希腊认同的研究 三 中希族群认同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互动的视角与比较的方法 第三节 有关概念的说明 一 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 二 族群 第四节 本书的框架 第二章 上古时期的部族认同 第一节 族群认同的两种标准与部族认同 第二节 夏商周王朝与周边地区的部族认同——姓族认同 第三节 东地中海地区的部族认同 第三章 族群互动与族群意识的高涨 第一节 互动的原因 第二节 族群互动与族群意识的高涨——华夏与夷狄 一 “猾夏”与“攘夷” 二 争霸与融合 第三节 族群互动与族群意识的高涨——希腊与波斯 一 波斯战争 二 雅典扩张 第四节 族群互动与历史记忆 第五节 族群认同的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章 互动与族群认同的文化转向——文明优越性的建构 第一节 文化转向的内涵 第二节 华夏族文明优越性的建构 第三节 希腊族文明优越性的建构 第五章 互动与族群认同的文化转向——蛮族的建构 第一节 华夏族对周边部族的野蛮性建构 一 夷蛮戎狄的贬义化 二 夷狄的想象 第二节 希腊人的东方主义 一 族群歧视的发明 二 创造东方君主的丑陋形象与专制政体 三 建构蛮族人的奴性与不自由 第三节 文野话语与话语控制 第六章 中希族群认同的差异性 第一节 “有教无类”与部族孑遗 一 “有教无类” 二 希腊人的部族标准与原种族主义 第二节 天下一体与二元对立 一 华夏国家的天下一体观 二 希腊人的二元对立观 第七章 文化转向与轴心突破 第一节 外部失序与轴心突破 第二节 中希族群认同的历史遗产 一 文化本位与种族主义 二 文明守成主义与文明帝国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