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后真相语境下的网络舆情事件--网民情绪化传播现象研究

后真相语境下的网络舆情事件--网民情绪化传播现象研究

  • 字数: 160
  • 出版社: 河南人民
  • 作者: 袁奂青|责编:张珺楠
  • 商品条码: 97872151304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4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后真相”是于当今西方 国家政治现实中发端的传播 现象。“后真相”舆情事件缘 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闻失 范。社会化媒体的兴盛是推 动“后真相”舆情事件传播演 变的重要力量,使之成为当 下最为典型的媒介景观。在 我国社会化媒体传播实践场 域下,“后真相”舆情事件具 有本土化特征,易发于社会 公共领域,而非政治领域, 并且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形成耦合关系,加之庞大的 网民基数,呈现出网络围观 和网民情绪化传播的狂欢现 象。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网民 情绪化传播的形成机制和传 播影响。在“后真相”的语境 下,探究我国社会化媒体舆 论场中的事件客体、网民主 体和媒介这三个因素是如何 驱使网民将个人情绪与成见 前置于事实真相,以及这三 个因素的关系是如何导致网 民情绪化传播现象的;进而 ,以网民情绪为研究基点, 从事件、网民和媒介的关系 的角度,对网民的情绪化传 播现象进行剖析,探究网民 情绪化的传播机制、网民情 绪对社会化媒体舆论场所施 加的深入影响;通过对我国 公共卫生类“后真相”舆情事 件的具体分析和归纳总结, 反思如何使新闻回归理性与 真实,旨在为我国社会化媒 体舆情事件的引导、治理提 供对策。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议题阐释 一、关于“后真相” 二、关于“后真相”舆情事件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二、数据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一、创新点 二、可行性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第一节 2016—2021年中国知网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样本 二、多维度可视化分析 第二节 “后真相”相关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后真相”概念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后真相”与政治传播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后真相”与网络舆情事件关系的研究综述 四、关于“后真相”的形成机制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网民情绪化传播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情绪化传播概念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情绪化传播驱动因素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情绪化传播情绪倾向或特征的研究综述 四、情绪化传播与情感传播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问题 一、关于理论框架 二、关于研究问题 第二章 “后真相”网络舆情事件发展概述 第一节 “后真相”舆情事件的景观呈现 一、“后真相”舆情事件的历史渊源、概念界定及传播景观 二、“后真相”舆情事件是技术赋权下的失序产物 第二节 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的本土化特征 一、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易发于社会公共领域 二、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耦合公共卫生事件 三、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易引发网络围观与狂欢 第三章 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中网民情绪化传播形成机制 第一节 网民情绪化传播形成的环境因素 一、社会环境:发展不均衡诱发群体情绪 二、媒介环境:信息超载加剧社会风险 三、文化环境:文化多元与价值异化 第二节 网民情绪化传播形成的本体因素 一、传播者视角:多利益相关方参与传播场域 二、传播者视角:“情绪设置”驱动情绪化内容生产 三、受众视角:网民有情绪表达的需求 四、受众视角:网民的认知局限与“数字鸿沟”导致“马太效应”凸显 第三节 网民情绪化传播形成的媒介因素 一、媒介发展图层化加固“刻板印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