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心灵第三层面探究

心灵第三层面探究

  • 字数: 27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胡家祥
  • 商品条码: 97875097988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3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胡家祥著的《心灵第三层面探究》挖掘和梳理了 中、印、欧三大哲学传统的相关认知与现代心理学和 脑科学的相关成果,竭不了心灵第三层面既能摄又能 生的双重势用,并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心灵并存向 内收敛和向外发散的双向运动,论证了它是个体与天 地合德、达成人生再圣化的心理根据,既是科学活动 (寻真)的归趋之昕,又是道德活动(持善)的发源 之处,更是艺术活动(求美)的升华之域。因此,深 入探究心灵第三层面,无论对于个体的人格建构还是 对于社会的文化建设都且肴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胡家祥,湖北黄石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致力于哲学、美学和文艺学三个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和《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哲学原理》、《审美学》、《文艺的心理阐释》等。
目录
导言 一 忽视心灵第三层面,很多问题不得其解 二 重视心灵第三层面,有助于人生再圣化 三 本书的基本理路:从述史到立论再征实 第一章 先哲对于心灵第三层面的认知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 一 先秦儒家对于心灵的体认 二 先秦道家对于心灵的体认 三 后世学者对于心灵的体认 第二节 印度传统哲学的认知 一 对于心灵三个层面的体认 二 对于心灵深层两维的觉察 三 对于第三层面性相的描述 第三节 西方哲学认知的演进 一 古希腊时代的观念奠基 二 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集成 三 康德之后的局部性拓展 第二章 现代心理-脑科学的相关探索 第一节 心理分析学的相关理论 一 弗洛伊德描述的人格系统 二 荣格所描述的人格系统 三 两种系统的差异与融通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一 詹姆士等先驱者的理论 二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三 走向超个人心理学的必然 第三节 脑科学的研究前沿 一 古典脑科学的各种推测 二 艾克尔斯的身心二元论 三 麦克莱恩的脑进化理论 第三章 心灵第三层面的称谓问题 第一节 康德哲学的Vernunft范畴 一 康德区分理性与理智的重要意义 二 康德论述“理性”的晦涩与紊乱 三 康德思想继承者的修正或扬弃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志”范畴 一 “志”范畴的历史展开 二 “志”范畴的含义解析 三 “志”范畴的现代价值 第三节 “志性”是较为合适的称谓 一 “灵性”与“智性”表意的局限性 二 汉语的“志性”具有广阔包蕴性 三 面向当代精神建设的优化选择 第四章 志性在心灵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第一节 情、知、志的层次之分 一 从平面划分进到层次之分 二 心灵的三层面与认识活动 三 心灵的三层面与评价活动 第二节 志性决定心灵两系列的活动 一 先哲对于心灵两系列的相似体认 二 心灵两系列当是天地之道的体现 三 志性决定心灵两系列的基本趋向 第三节 心灵的结构图式与文化世界 一 心灵的结构图式与真善美的位置 二 真善美三者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三 志性是人寻真持善求美的根基 第五章 体认第三层面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中国哲学倡导的方法 一 为道日损的方法 二 反身而诚的方法 三 寂然感通的方法 第二节 印度哲学倡导的方法 一 从《吠陀》到吠檀多派 二 数论派与瑜伽派的理论与实践 三 佛学的禅定和瑜伽行法 第三节 西方哲学倡导的方法 一 柏拉图的“回忆”说 二 胡塞尔的“还原”法 三 柏格森的“直觉”说 第六章 心灵第三层面的广泛体现 第一节 志性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一 艺术思维的立体结构 二 艺术作品的层次秩序 三 艺术接受的最高境地 第二节 志性在科学与道德领域的体现 一 信念在科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二 志性在科学方法中的基础地位 三 志性是联通道-德-福的枢纽 第三节 志性在宗教与哲学领域的体现 一 志性在宗教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志性在哲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 志性决定着宗教与哲学的亲缘关系 结语 附录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关于心灵第三层面的探讨 一 人类心灵应该存在第三层面 二 中外哲学家已觉察第三层面 三 “志性”是第三层面的合适称谓 四 心灵第三层面的来由与体现 五 体认第三层面的方法与路径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