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类型与设计--建筑形式产生的内在动力/城开书系

类型与设计--建筑形式产生的内在动力/城开书系

  • 字数: 366
  • 出版社: 东南大学
  • 作者: 薛春霖
  • 商品条码: 97875641644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缘起于对设计中一个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即 建筑形式从哪里来。切人点是形式(类型)作为一种建 筑师的工作策略在形式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从历 史上不同的阶段建筑师对类型的认识、态度、运用策 略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本书探讨了建筑形式的产生规 律,以及建筑师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具有一种建筑设 计方法论的意义。 薛春霖编著的《类型与设计--建筑形式产生的内 在动力》可供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 等相关建设管理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 相关专业的学习参考书。
作者简介
薛春霖,男,1979年出生于云南凤庆,201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要承担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安全与防灾、建筑学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研究方向主要为建筑类型学与建筑设计方法,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1 “类型”之来龙去脉 1.1 从“类型学”说起 1.1.1 两个领域中的类型学 1.1.2 类型学VS分类学 1.1.3 建筑类型学 1.2 德·昆西及其类型理论 1.2.1 德·昆西其人 1.2.2 打破“一元发生论”与正视多样性问题 1.2.3 作为“语言”的建筑及其社会功能 1.2.4 类型成为一种理论 1.3 “类型”的进一步的诠释 1.3.1 “type”的一般意义和类型观念 1.3.2 建筑中的类型 1.3.3 类型:形式认识论维度的意义 1.3.4 类型与建筑的物质基础 1.3.5 类型与建筑设计 1.4 本章小结 2 类型的受动时期 2.1 表现为几何图示的类型观念 2.2 维特鲁威的建筑的一般形式 2.2.1 神庙的一般形式 2.2.2 其他建筑的一般形式 2.2.3 一般形式与比例关系 2.3 阿尔伯蒂的古代继承与集中式教堂 2.3.1 认识论的转变:从自然的直接模仿到继承古代 2.3.2 教堂的理想形式:集中式 2.3.3 阿尔伯蒂的实践 2.4 达·芬奇的形式求知与集中式教堂的“设计” 2.4.1 作为解剖学家的艺术家:形式精确性把握与内在结构的探求 2.4.2 形态的比较研究和转型思考 2.4.3 集中式教堂的“设计”:基本形式结构及其多样性的表现 2.5 帕拉第奥的别墅及其模式 2.5.1 原型与原因 2.5.2 三个帕拉第奥别墅 2.5.3 别墅的平面模式 2.5.4 别墅的正立面模式 2.6 本章小结 3 类型的探求时期 3.1 作为内在结构和组成元素的类型观念 3.2 罗杰埃的茅屋原型与设计规则 3.2.1 一个建筑的原型:茅屋 3.2.2 从原型到设计的规则 3.2.3 一个方案设想与巴黎圣日内维夫教堂 3.3 布雷的建筑形式革命 3.3.1 蜕变:从古典主义者到革命性建筑师 3.3.2 遵循规则性原则的纪念性风格 3.3.3 杰作——牛顿纪念堂 3.4 迪朗的分类比较与分解组合 3.4.1 “建筑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3.4.2 分类与比较:从“学科和杰作的入门”到《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 3.4.3 解析与组合:《综合工科学院建筑学课程概要》中的研究和设计方法 3.4.4 对巴黎万神庙(原名圣日内维夫教堂)的批评以及新的设计方案 3.5 森佩尔的建筑要素与“风格” 3.5.1 “一个缺乏风格的时代” 3.5.2 从生物分类到建筑类型 3.5.3 建筑四要素 3.5.4 风格:类型的外显与艺术家的创造 3.6 本章小结 4 类型的“抛弃”时期 4.1 进化:从传统类型到注重效率的类型观念 4.2 一个从传统类型到新类型的转型过程 4.2.1 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帕拉第奥模式的突破 4.2.2 从凡·杜伊斯伯格到密斯:巴塞罗那展览馆作为一种新的形式语言 4.2.3 安海姆的两个展亭:巴塞罗那展览馆形式语言的继续 4.3 风格派的新造型主义 4.3.1 突破传统的限制:抽象与简化 4.3.2 新造型主义 4.3.3 新造型主义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家具与建筑 4.3.4 里特维德与施罗德住宅 4.4 从贝伦斯到格罗皮乌斯:从工业新古典主义到理性主义 4.4.1 贝伦斯的工业新古典主义 4.4.2 美国主义的影响 4.4.3 格罗皮乌斯对工业新古典主义的修正 4.4.4 走向理性主义 4.5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形式狂想曲 4.5.1 形式观念的发展 4.5.2 《走向新建筑》:没有“风格”的形式与建筑标准 4.5.3 别墅的类型探究 4.5.4 勒·柯布西耶的形式之源 4.6 本章小结 5 类型的回归时期 5.1 城市背景下类型观念的回归与新的发展 5.2 威尼斯学派的理性传统主义 5.2.1 理性主义:从国际走向传统 5.2.2 城市形态和建筑形式的统一 5.2.3 地域环境与建筑 5.3 罗西的记忆与城市背景下的建筑形式 5.3.1 记忆中的形式 5.3.2 城市建筑体:城市背景下的建筑观 5.3.3 城市建筑体的构成与独特性 5.3.4 从理论到实践 5.4 罗伯·克里尔的象征主义与实用主义类型学 5.4.1 罗伯·克里尔与列昂·克里尔 5.4.2 从神秘、浪漫的象征主义到专注传统建构 5.4.3 建筑形式的类型学:《建筑元素》 5.4.4 城市空间的类型学:《城市空间》 5.4.5 关于罗伯的类型学 5.5 埃森曼的设计过程与形式语言 5.5.1 “类型”的拒绝 5.5.2 从一般形式到建筑形式语言 5.5.3 潜在结构与可见形式的分离 5.5.4 设计过程与审美取向 5.6 本章小结 6 计算机与类型 6.1 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理性过程 6.1.1 设计成为问题与类型的拒绝 6.1.2 设计作为一个理性的过程 6.1.3 设计方法运动的失败与类型交流传递价值的再认识 6.2 类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6.2.1 计算机、设计与类型 6.2.2 类型的参数化与创造力 6.2.3 图形语法 6.2.4 图形语法之否定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