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叙事与地方治理研究:转型期乡村社会的集体行动

社会叙事与地方治理研究:转型期乡村社会的集体行动

  • 字数: 150
  • 出版社: 九州
  • 作者: 李正东|责编:蒋运华
  • 商品条码: 97875225100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研究——时代叙事 与地方治理》一书重点考察了我国转型期乡村的地 方性集体行动,通过描述最为古朴的河村互助式社 群组织“水会”的复兴,解读了人民公社解体之后 集体化时代原有的集体化农事耕作又是如何被加以 组织起来的。 就生活史的角度而言,《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 行动研究——时代叙事与地方治理》分析了“集体 化时代”迈向结束之后,社群式“集体生活”的缺 席和重建,并着重从微观口述史的角度,聚焦了“ 去集体化”之后,农民劳动耕作生活是如何面对现 实困境和行为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书描绘了河 村村民所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所操演的乡土情 理逻辑,并分别从日常生活和生存文化的角度,对 国家收缩之后水利农事是如何回归集体合作以及社 会扩展后集体行动又是如何产生的中心问题进行了 解读和探讨。未止于此,本书从社会自主性的角度 ,解释了“社会成长”之后草根民间组织的运作以 及社会秩序又是如何自发生成的。同时,作为经验 性考察,本书从国家式改造的角度,对“基层政权 ”之后国家和乡村的关系重构给予了挖掘。意外的 是,本书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对“基层管理”之后 乡村社会公共物品供给是如何外卷化的现象,展开 了初步讨论与阐释。 《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研究——时代叙事 与地方治理》立足于河村日常生活的实践,关注和 挖掘日常生活的“后台故事”,将日常生活实践中 的集体行动嵌入到时空体系模式中,并进一步理解 为是在重复的路径和创造的经验中,所展现的一种 理性行动与结构行动交融的文化系统。
作者简介
李正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城市贫困与社会政策、员工压力缓解与社会保护、社区发展与公共服务等系列主题。主持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专项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言 乡土中国的不朽传统与时代叙事的历史书写 第一章 日常生活实践与乡土情理逻辑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研究的缘起 探讨的问题 两个经典学说与集体行动模型 日常生活的视角以及核心概念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田野调查地点的时空背景及聚落演变 区域背景:鲁西粮棉生产经济文化区 村落空间:河村的位置与聚落布局 时间进路:河村的源起与隶属沿革 第三章 从民间展开的社会图景与时代叙事 1978—1980,从国家的退却到社会的成长 1981—1983,分立之疡 1984—1987,设建水会,迈向团体化的集体合作 第四章 集体行动的生产逻辑: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文化呈现 带头人、集体动员与水利农事合作的组织化 街头文化与集体决策 家族作为组织化的基础 可操作的传统与文化以及和谐主义 第五章 再生产的逻辑与机制:乡土情理下的集体行动选择 可操作的权威与集体认同 民间集体福利意涵与乡村地缘政治 精英复制与国家吸纳 国家地方化与地方国家化 第六章 集体行动的格局、社会生活自主性与国家地方式治理 动员方式与决策机制 家族生态、传统再造与复线关系 认同基础与乡土情理 动员能力与精英生产 集体行动的逻辑 政治生活与社区公共物品 第七章 结论:反身思考与扩展理解 搭伙与共存:行动原型与文化底色 家庭与社群:行动能力与合作关系 日常与记忆:行动机制与文化密码 团结与和谐:乡土情理与社会秩序 关系与法则:社会生活与国家治理 田野与知识:平面个案与立体叙述 失去的文化生态与想象的未来图景 附录 附录一 河村田野作业的线索人物 附录二 河村水会的主事安排轮换与节气季节仪式周期 附录三 河村与水有关的“二月二,龙抬头”祈福信仰 附录四 河村黑龙爷庙会仪式实践与信仰空间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