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市中心体系时空行为大数据研究/城市中心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中心体系时空行为大数据研究/城市中心空间形态研究

  • 字数: 368
  • 出版社: 东南大学
  • 作者: 史宜//杨俊宴|责编:丁丁|总主编:杨俊宴
  • 商品条码: 97875641925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国在经历二十世纪末 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后,城 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空 间重组、市民消费能力提 升,导致了中国城市中心 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中心 体系空间结构的复杂化成 为当下这一时期中国城市 空间发展的重要特征。同 时,新型城市化的时代背 景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城市 建设理念转型,对中国城 市中心体系的发展又提出 了新的要求。本书采用空 间本体视角和时空行为视 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在空间本体层面,依托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土地 利用和空间形态数据,对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 溯源、空间构成、形态特 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 传统空间视角进行城市中 心体系研究的优势和局限 。在时空行为层面,将手 机信令数据所记录的时空 行为信息与空间数据相结 合,分析上海城市中心体 系的时空行为分布和行为 规律,从时空行为视角对 城市中心体系定义进行重 新阐述,探讨了城市中心 体系空间识别、等级界定 、形态建构的方法,并提 出城市中心体系“叠环”空间 形态模型。期望通过本书 的研究,促进城市规划及 管理更加关注城市空间使 用者的行为制约及能动因 素,深入了解居民个性化 的服务需求,从而使城市 规划更加精细、社会管理 更加智慧、居民服务更加 个性。
作者简介
杨俊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中心区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r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 “新世纪优秀人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中心体系及其构成要素 1.1.1 城市中心体系相关概念和内涵 1.1.2 城市中心体系的等级构成 1.1.3 城市中心体系的结构类型 1.1.4 城市中心体系的阶段演变 1.2 城市中心体系空间研究进展 1.2.1 中心体系早期研究与反思 1.2.2 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结构 1.2.3 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形态 1.2.4 城市中心体系研究技术方法 1.3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时空行为研究进展 1.3.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空间研究 1.3.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行为密度算法 1.3.3 手机信令数据研究的优势及局限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选择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空间本体视角下的中心体系形态解析 2.1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历程 2.1.1 外滩开埠:单中心区萌芽阶段 2.1.2 远东大都市:单中心区成熟阶段 2.1.3 改革开放:一主多副发展阶段 2.1.4 跨江发展:两主多副发展阶段 2.2 空间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界定方法 2.2.1 城市中心区空间界定方法 2.2.2 城市中心体系等级界定方法 2.3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现状 2.3.1 上海中心体系总体概况 2.3.2 上海主中心区发展现状 2.3.3 上海副中心区发展现状 2.3.4 上海片区级中心区发展现状 2.4 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空间形态分析 2.4.1 中心体系建设强度分析 2.4.2 中心体系建筑密度分析 2.4.3 中心体系高度分析 2.4.4 中心体系路网结构分析 2.5 传统中心体系空间研究的优势和局限 第三章 城市中心体系的时空动态特征 3.1 基于手机数据的行为密度计算 3.1.1 三维活动空间视角的行为密度计算方法 3.1.2 上海行为密度计算实证研究 3.1.3 上海行为密度计算结果的验证与讨论 3.2 城市中心体系的行为密度特征 3.2.1 城市中心体系个体行为的类型构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