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证明责任重述

证明责任重述

  • 字数: 461
  • 出版社: 法律
  • 作者: 胡学军
  • 商品条码: 9787519785178
  • 版次: 1
  • 页数: 543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中国本土实践中证明责任制度运作样态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澄清了该领域的诸多理论误识与实践误区,进而对证明责任理论涉及的几乎所有方面问题予以深入而细致的重新阐述,是对现代证明责任理论与制度真正中国化的尝试。
作者简介
胡学军,江西修水人,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曾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具体举证责任论》。
目录
目 录 上篇 证明责任制度的实证考察 第一章 证明责任的闲置:证明责任虚无主义的多种面孔   引 言   一、拖延诉讼或拒绝作出实质性裁判   二、提供证据责任一元论   三、事实判断证明标准的降低   四、案件事实的强行认定   五、比例认定与比例裁判   六、依“正义感”作出裁判 第二章 证明责任的实践误识:以“证明责任转换”为中心的解读   引 言   一、行为意义上的转换:具体举证责任   二、证明评价上的转换:表见证明   三、规范依据上的转换:证明责任分割   四、诉讼系属中的转换:证明责任分担   五、具体个案中的转换:司法裁量   六、司法认知上的转换:事实推定   七、立法目的上的转换:法律推定   八、证明过程中的转换:举证妨碍 第三章 证明责任的实践误区:举证责任制度的中国逻辑   引 言   一、举证责任适用的实践样本   二、证明责任适用的基本顺位   三、举证责任制度的中国逻辑   四、理解举证责任的中国逻辑 第四章 证明责任与证明评价的互动:以一起消费欺诈诉讼案件证明难题的化解为例   引 言   一、一个消费欺诈案件引发的证明责任的困惑   二、消费欺诈诉讼案件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解说   三、消费欺诈诉讼案件的证明过程解析   四、延伸思考:证明责任分配与证明评价的关系及疑难案件裁判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证明责任分配根据辨析:以方法发明专利侵权举证责任规则变迁为例   引 言   一、方法发明专利侵权诉讼举证责任的立法演进及问题的提出   二、产品制造方法专利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范的解读   三、已知产品方法发明专利侵权中的举证责任分配与事案阐明义务   四、方法发明专利侵权举证责任分配规范的完善 第六章 证明责任分配的误识:以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为例   引 言   一、环境侵权诉讼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分配立法与司法的抵牾   二、环境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的既有学说检视   三、环境侵权诉讼实践中因果关系实际证明方法的考察   四、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重新界定   五、环境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证明方法的整合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的纠缠:以医疗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为例   引 言   一、目前医疗纠纷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存在的问题   二、医疗侵权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   三、医疗侵权诉讼证明困境的化解途径   四、结论:医疗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范的解释 中篇 证明责任制度的理论重述 第八章 证明责任理论地位重述:重申证明责任作为“民事诉讼的脊梁”   引 言   一、证明责任形成新的裁判三段论   二、证明责任作为民事案件的裁判方法   三、证明责任体现为说服论证的风险   四、证明责任的实质关涉法律适用 第九章 证明责任基础前提重述:为“事实真伪不明”命题辩护   引 言   一、“真伪不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认知状态   二、现代证明责任理论从未抛弃“事实真伪不明”命题   三、真伪不明情形及证明责任裁判方法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四、现行诉讼证明标准不可能消灭真伪不明   五、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真伪不明”与“证明责任”   六、本章小结与余论:正确理解与对待理论移植与本土环境的差异 第十章 证明责任对象重述:在生活事实与法律要件之间   引 言   一、证明责任并不解决证据短缺导致的生活事实“模糊不清”   二、生活事实“模糊不清”不宜进行证明责任裁判   三、证明责任针对的是抽象规范对应具体生活事实的法律适用困境   四、证明责任对象的精确界定与证明责任主观意蕴的辩正 第十一章 证明责任对象泛化批判:具体生活事实   引 言   一、证明责任并非解决事实证明难的理论   二、法律要件事实与具体争点事实的区分   三、要件事实与具体生活事实的连接   四、“物”之争议的具体举证责任   五、结论:案件生活事实疑难困境的解决之道 第十二章 证明责任对象泛化批判:程序法要件事实   引 言   一、程序法要件事实及其证明与认定   二、程序法规范构造及其适用模式   三、程序法上的“真伪不明”及“证明责任分配”的“乌托邦”   四、余论 第十三章 证明责任理论功能重述:证明责任作为民事案件的裁判方法   引 言   一、证明责任作为民事裁判方法的理论上升之路   二、证明责任作为裁判方法在实践中的误识   三、证明责任作为基本民事裁判方法的归位   四、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证明责任分配理论重述:为“规范说”辩护   引 言   一、规范说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二、法律解释方法在规范说中的地位与意义   三、依规范说分配证明责任的一个范例   四、规范说的比较优势及其修正   五、本章小结:德日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及其限度 第十五章 证明责任性质重述:作为“风险”的证明责任   引 言   一、证明责任性质认识的多种误区   二、证明责任是法律适用活动本身的风险   三、作为风险的证明责任的多重性质   四、证明责任风险说的启示   五、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证明责任制度本质重述:事实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方法   引 言   一、证明责任概念的本质与表象   二、证明责任方法的定位与反思   三、证明责任规范的内容与本质   四、证明责任制度的生成与功能 下篇 证明责任制度的本土重构 第十七章 我国证明责任学说与制度简史:理论与规范的协同演进及其趋势   引 言   一、传统举证责任概念主导时期(1982~1991年)   二、证明责任“双重含义说”确立时期(1992~2001年)   三、现代证明责任理论的深入探索时期(2002~2011年)   四、本土化证明责任建构时期(2012年至今) 第十八章 我国证明责任概念重述:举证证明责任的内部分立与制度协调   引 言   一、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概念渊源   二、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对象区别   三、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功能分工   四、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五、本章小结 第十九章 我国证明责任分配制度重构:回归“规范说”   引 言   一、合久必分:具体举证责任与抽象证明责任的概念解读   二、追本溯源:证明责任分配一般原则的深度追问   三、分道扬镳:“举证责任倒置”的意义嬗变   四、时移势迁:证明责任司法裁量的存废之争   五、本章小结 索 引 参考文献 致 谢 后 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