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

  • 字数: 232
  • 出版社: 重庆
  • 作者: 杨念群|
  • 商品条码: 978722918035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7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终始说、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公与私、仁义观、逍遥游、齐物论、禅宗公案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核心问题,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以舒朗隽永的笔触,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拓展中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2019)、《“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2022)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
精彩导读
第一章 没有古代的“天下”,难有今天的“中华民族” 如果你打开一幅当代中国地图,映入眼帘的一定是一派广袤无垠的景象,它东起海滨,西抵高原,南到海角,北达寒极。可就在此刻,你也许不知不觉陷入了一个错觉,以为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版图就是如此这般宏大绚丽。实际上,你眼中看到的“中国”,是当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中国”是另一番模样。 明代有一个学者叫杨守敬,他编了一套《历代舆地图》,画出了从春秋到明代的疆域和建置,如果与当代中国地图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地图上主要标注出了明代内地十八行省的位置,而新疆、西藏、青海、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都不在其中。你一定会很惊讶地询问,这两幅图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明代“中国”的范围与今天相比怎么显得如此狭小? 其实,如果你打开另一个朝代——南宋——的地图,展示在你眼前的疆域面积还不及现在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当然,如果再往前追溯,汉唐两个朝代的疆域边界显然比宋明要辽阔许多,可是如果回溯到秦朝以前,“中国”版图的尺寸又会缩小到只有中原地区这么一小块面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学习中国思想史,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当代地图上的“中国”图景是按照现代国家的标准描绘出来的,并不是过去的“中国”。古代“中国”的版图一直在不断地伸缩移动,“什么是中国”的含义也在持续发生变化。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面。这尊酒器内壁底部镌刻的铭文中出现了“宅兹中国”。这里需要稍加解释,“中国”的“中”字有“中央”的意思,“宅兹中国”大概就是周王居住在中原地区,具体说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因为周朝的国都建在此处。我们看“国”这个字,它的外围轮廓就像一个四四方方的框子,表示王者占据着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当时周王能够管辖到的范围差不多也就洛阳周围这么一块地方,这说明当时所说的“中国”指的是洛阳周围一带,它代表着地理空间。那么现代“中国”为什么有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 古代的周王朝主要是由姬姓和邻近的姜姓两个氏族构成。这两个氏族生活在西部地区。当时他们人数较少,被东部的商族人统治着,周武王讨伐商朝成功后取而代之,相当于少数人征服了多数人,心理上总感到不那么踏实,觉得应该弄明白自己究竟胜在何处,到底比商人优越在什么地方。经过一番思考,周人决定把历史倒推回去,与商朝之前的夏朝建立联系,声称自己是夏朝的继承人。 古代“中国”又称“华夏”,因为周人认为自己起源于“中国”,同时又是“夏”的继承人,于是把“华”字放在“夏”的前面,目的是表明夏朝文化优美典雅,就像一件华丽衣服上的装饰物一般绚丽耀眼。“华”被当作“夏”的修饰词,至少貌似比商人高明优越。我们现在可能觉得周人这么斤斤计较未免有些小心眼,但如果站在周人的角度考虑,仅靠这么一点人口居然战胜了强大繁盛的商朝,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于是,周人有意把祖先源流追溯到夏朝,充当起了夏朝文明的继承者,他们编排出夏朝比商朝优越的一些理由,在字面上故意营造周人的文化优越感,想借此提升本族的凝聚力。 那么,周人与商人比较,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按照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说法,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嫡长子继承制,嫡庶待遇有高低之分,次子得到的好处肯定相对比长子要少一些,这样的安排才能构成等差级别,只有在家庭内部首先建立起等级秩序,才能逐步推广到更远的亲戚圈子,最后一直延伸,推衍到君主和官吏,形成更为普遍的宗法制和君臣关系。我们常说的封建制度就是这么起源的。在商朝的统治秩序中,殷王只是相当于诸侯结盟的首领,双方没有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周人打破了此前君主和诸侯相对平等的态势,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新秩序。第二条是建立祭天祭祖的宗庙体系,这就是后来屡次被孔子称道的礼乐制度。第三条是严禁同姓结婚。
目录
第一章 没有古代的“天下”,难有今天的“中华民族” ....... 1 “中国”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周礼”奠定了中国的精神底色 //“天下”登场,中国有了方向感 //“九州”是“大禹”用脚丈量出来的 // 虚虚实实看“九州”// 古帝王常常表演与上天沟通的游戏 //“九州”是一个古代经济地理专用名词 //“五服”是“天下观”的政治制度设计 //“中国”无内外,“天下”是一家 // 古代的“夷”和“夏”是怎样区分的 //“夷”可变“夏”,“夏”可变“夷”//“中国”的版图会因族群迁移变大变小 // 宋明之际的夷夏观 // 从“天下”到“国家”观念的演变 // 到底“中国”该不该有君主 //“中华民族”观如何挑战古代文明等级论 第二章 为什么古代帝王都要立“正统” ....... 65 中国古人的字典里没有“未来”这两个字 //“五德终始说”与朝代的循环往复 //“回向三代”与“文质互补”//“五德终始说”在汉代是怎么体现的 // 帝王立“正统”还需要“改正朔”//“祥瑞”降临与“天命”感召 // 汉唐帝王特别惧怕“天谴”// 政治预言的神秘力量 // 帝王自带“神迹”光环的故事应运而生 // 皇帝立“正统”的规矩在宋代以后改变了 // 好谈“大一统”的清朝人 //“大一统”观支配着中国人的思维 第三章 儒法思想:从寻求差异到彼此互补 ....... 121 周代礼制秩序如何塑造儒家观念 // 孔子首度发明“仁”,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修养 // 古代中国的人伦秩序和社会关系起源于儒家思想 // 孔子如何处理自身欲望与他人欲望的关系 // 孟子“仁义”观奠定儒家心理修炼的基调 // 荀子“性恶说”及其影响 // 现实君主为什么比古代圣王更加重要 //“公”与“私”的界限应该划在哪里 //“游侠”为何成为儒家的眼中钉 // 谈论“兼爱”的墨家最终成为历史尘埃 //“大一统”国家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思想 // 法家精神:寻求规则的“确定性”// 从荀子的“法后王”到法家的“法时王”//法家如何处理“法”与“术”的关系 // 法家“驭臣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 什么是法家的臣子“进言之术” 第四章 老庄思想:俗世中的生存智慧 ....... 195 众说纷纭的“道”究竟是什么 //“无为”一度成为汉代皇家的宣传口号 // 道家的“自由”是如何被后人误解的 // 真的是“知识越多,越无用”吗? // 柔弱胜刚强:老子的基本处世态度 //道家“藏拙”的奥秘是什么 //“逍遥游”是幻想成为一个超大的“自我”//“齐物论”是认识事物相对性的一种方法 //“知识”不是用来判断是非,而是为了顺应自然 //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一种生存哲学 // 不能割裂且互为镜像的儒道思想 第五章 宋明“新儒学”到底“新”在哪里 ....... 257 为反官学而诞生的“新儒学”运动 //“新儒学”夺取了“道”的使用权 // 新儒家的“理”该怎么解释 //“天理”与“人欲”的缠斗 // 怎样缩短“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距离 // 新儒家是如何推动儒学走向世俗化的 // 一个人的“心”到底有多大 //“知”与“行”是一回事吗? // 致良知突出“心灵”在处世中的首要作用 //“新儒学”与西方思想的挑战 第六章中国佛教如何成了一种入世的智慧 ....... 331 人为什么总会感到痛“苦”// 从“十二因缘说”到“轮回说”//摆脱“苦”的办法:戒、定、慧 //“现世现报”还是“来世果报”//佛教的“隐身术”:格义 // 佛教与儒家都谈“心”,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 禅宗的减法 // 禅宗公案 :一场场猜谜游戏 // 禅宗与明清文人的精神传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