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争状态下的人与自然: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

战争状态下的人与自然: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

  • 字数: 416
  • 出版社: 齐鲁
  • 作者: 程森|
  • 商品条码: 978753334779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9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探究1935一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华北根据地内的人与自 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便 深化中国近代环境史和中 共党史等方面的研究。本 书主要通过考察华北根据 地时期的垦荒、修滩、植 树、地貌改造、河道治理 、环境卫生整治、除“兽 害”及其反映的人与自然 的关系,来完成这一研究 任务。
作者简介
程森,1984年生,安徽寿县人。2005年6月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2011年6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和中共党史方面的研究。主持 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各1项,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清史研究》《中国农史》《历史地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紧扣战争双方互动界面的环境史研究(代序)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时空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的辖区、人口与自然环境 第一节 华北根据地的辖区与人口 一、华北根据地的“大本营” 二、东部四大根据地 第二节 华北根据地的自然环境 一、各大根据地的自然环境 二、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三、战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的垦荒与荒野生态的简化 第一节 垦荒的驱动力、阶段性特征与环境效应 一、垦荒的政策驱动 二、垦荒的组织实施 三、垦荒的阶段性特征与环境效应分析 第二节 荒野向田园转化的个案研究:南泥湾垦区的演变 一、南泥湾的荒野环境与屯垦背景 二、各类人口、组织“填充”荒野与垦区的政区化 三、农业生产的拓展方式与规模 四、景观转变、环境效应与行为调适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河滩地开发与流域环境治理 第一节 1937年前河滩地的营造、生产与环境退化 一、水浊泥肥:冀西河滩地营造的水质基础 二、清代以来滩地开发的技术与制度 三、环境退化与滩地萎缩 第二节 滩地开发与治理的方法、技术和制度变革 一、修滩与护滩:滩地恢复与治理 二、放淤:洪水期灌溉制度与环境管理的成熟 三、滩地治理的民主化与集体化:管理制度与耕种方式变革 第三节 滩地开发中的生态反思与环境治理 一、河滩地开发中的生态反思 二、流域环境治理的实践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的植树造林运动 第一节 植树造林:生态困境下的应对与思考 一、华北根据地的生态困境与森林损耗 二、植树造林:中国共产党应对生态困境的认识与选择 三、宣传植树造林的功用 第二节 植树造林运动在各地的实践 一、晋察冀 二、晋绥 三、晋冀鲁豫 第三节 植树造林的现实困境、思想转变与政策调整 一、植树造林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二、长期建设:植树造林运动的思想转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