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要命还是要灵魂

要命还是要灵魂

  • 字数: 275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安妮·法迪曼
  • 商品条码: 978754267930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6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进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作者简介
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 出身于美国纽约文学世家,197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怀俄明州担任野外探险向导,后重回纽约写作。目前于耶鲁大学担任驻校作家,所开设的写作课以内涵丰富闻名,深受学生欢迎。2012年获耶鲁大学理查德·布洛德黑德奖之年度卓越教学奖。 法迪曼除了曾为《生活》杂志撰稿,也担任《文明》和《美国学人》杂志的主编。本书是她的第一本着作,第一次出手便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众多出版界重要殊荣。此外还出版有《书趣》(Ex Libris)、《闲话大小事》(At Large and At Small)等作品。
精彩导读
3 恶灵抓住你,你就倒下 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有一回姐姐叶儿(Yer)大力甩上公寓前门,不一会儿,黎亚突然翻白眼,双手高举过头,跟着昏了过去。李家人对发生了什么事倒没什么疑惑。尽管黎亚的灵魂已在“喊魂礼”中安置妥当,但关门的巨响还是太吓人,把黎亚的灵魂吓得飞出躯体,迷失了。苗族称这种现象为“qaug dab peg”,意思是“恶灵抓住你,你就倒下”。这里的dab指的是窃取灵魂的恶灵,peg指的是抓住或攻击,quag则是指根还在土里,身体却倒下了,就像谷粒因风吹雨打而坠落。 在苗英字典里,qaug dab peg 大多被译为“癫痫”。苗族人普遍熟知这种疾病,且又爱又恨。一方面,这种疾病被公认为严重且带有潜在危险。默塞德县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间的代表国会议员托尼·科埃略(Tony Coelho)就是癫痫患者。托尼颇得苗族人心。几年前,有些苗人得知托尼深受qaug dab peg之苦,十分关切,自愿找端公为托尼举行招魂仪式。不过苗人头目委婉劝阻了这种打算,因为他猜想托尼身为葡萄牙裔天主教徒,可能不希望有鸡或猪为了自己牺牲。 另一方面,苗人认为这是一种光彩的疾病,这令托尼惊讶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杀鸡献祭。托尼踏入政坛前,原本打算当耶稣会传教士,却因教规明定癫痫患者不能担任神职而未能如愿。令托尼失去天主教神职人员资格的疾病,在苗人眼中却格外适合担任神职。患有癫痫的苗人往往成为巫师,而癫痫发作就证明了他们有能力感知其他人无法看见的事物,也表示他们能够灵魂出窍,这是踏入不可见领域的必要条件。这些人由于患有疾病,自然会同情他人的苦难,担任治疗者时,在情感上也容易得到求助者的信任。成为端公并非个人选择,而是种天命。罹患qaug dab peg或其他病症包括颤抖和疼痛的疾病,都代表受到神召。当端公被找来诊断时,可能从这些症状推断出病人(通常是男性)已被选为“neeb”(也就是医灵,“端公”即指“拥有医灵之人”)的附身之所。患者无法拒绝这项职业,一拒绝,就会丧命。但无论如何,也很少人会拒绝。受神召而成为巫师的过程非常艰辛,必须接受师父多年训练,学习主持各种仪式和念诵祝词。正因如此,这项职业在族人间的地位相当崇高,端公也会被视为有德之人,毕竟医灵不会找平庸之辈附身。癫痫患者即使未被选为端公,这种超乎俗世的疾病也带有令人激动的光环,使病人变成重要人士。 李家对黎亚癫痫发作的态度,就反映出这种融合了担忧与骄傲的情结。苗人以善待孩子闻名。德国民族志学家胡戈·博那兹克(Hugo Adolf Bernatzik)在一九三〇年代和泰国苗族同住了几年,他写道,他研究的苗人把小孩视为“至宝”。在老挝,婴孩片刻不离母亲。婴儿不是睡在母亲怀中,就是被母亲背在背上。 由于苗人相信,恶灵一旦看到孩子被父母虐待,就会认为这是没人要的孩子,因此儿童很少受到虐待。住在美国的苗族父母大多也延续着这项传统,照料孩子异常周全。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和白种婴儿相比,出生不满一个月的苗族婴儿比较不焦躁,也更依恋母亲。研究员把这现象归因于母亲的态度。苗族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任何信号都更敏感,更能接纳,更能充分回应,也更能细心配合,毫无例外。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研究则指出,苗族母亲比白种母亲更常拥抱、抚摸孩子。第三份研究来自明尼苏达州的亨内平县立医学中心(Hennepin County Medical Center),运用埃格兰母子评量表(Egeland Mother-Child Rating Scale)比较孩子在学步阶段的苗族母亲与白种母亲。报告指出,在社会经济地位相当的情况下,苗族母亲从“响应孩子紧张情绪与哭泣的速度”到“逗孩子开心”的十四个评量项目中,表现都胜过白种母亲。
目录
序 1 诞生 2 鱼汤 3 恶灵抓住你,你就倒下 4 医生吃人脑吗? 5 依照指示服药 6 高速皮质铅疗法 7 归政府所有 8 弗雅与纳高 9 半西医半巫医 10 战争 11 生死关头 12 逃亡 13 代号X 14 民族大熔炉 15 黄金与炉渣 16 他们为何挑上默塞德? 17 八大问 18 要命还是要灵魂? 19 献祭 十五周年版后记 苗文拼音、发音与引文的注解 引用出处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