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激情年代:五四再认识

激情年代:五四再认识

  • 字数: 325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罗志田|责编:曹欣欣//王子恺
  • 商品条码: 978730327075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1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 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 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 学生运动与其他地方的呼应 ,哪怕是活动的具体经过, 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 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 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 的五四了。可以说,五四的 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没弄 清楚的具体内容都还不少。 正因此,我们对五四运动究 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 、影响了后人,仍缺乏深入 的体悟,毕竟那是一个充满 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时代 ,发生在当时的任何事情, 多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五 四运动本身,也特别需要作 为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 激情的丰富的历史活动来理 解和认识。本书是作者专注 于此项研究多年、纪念五四 运动的最新论著。
作者简介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新书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三联书店),另《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即将出版。
目录
引论 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换个视角看五四 一、从名相模棱看国家概念的“早熟” 二、后天下时代“国家”概念的困乏和昔人的因应 三、余论: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 第一章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 一、革命的延续:从辛亥到五四 二、冲击反应与自我觉醒 三、文化在开战中兴起 四、学生运动与文化运动 五、新文化运动的遗产 六、余论:广狭五四的互动 第二章 多重的复调:五四的特异性与多歧性 一、五四的延续与转折 二、划时代的分水岭 三、渐入行动时代:五四的延展和终结 四、五四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五、五四个性的特异面相 六、五四需要复调的研究 第三章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一、引言:《新青年》的沟通作用 二、“我们”与“他们”的困扰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 第四章 希望与失望的转折:五四学生运动前一年 一、公理战胜的乐观 二、新纪元和新潮流 三、对文治的憧憬 四、对共和体制的失望 五、余论:局势和情绪的逆转 第五章 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认识 一、倒放电影的争论起因 二、因相近而区分 三、胡适的思路及他人最初的因应 四、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 五、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六、余论:走向“行动的时代” 第六章 陈独秀与《新青年》的转向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二、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三、徘徊于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陈独秀 四、《新青年》的转向 五、《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风波 六、余论:“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第七章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一、蒋梦麟对五四的即时观察 二、老师辈一年后的反思 三、救国和读书怎样两全? 四、社会模范的自制能力 五、余论:学生与五四运动 第八章 无共识的共论:五四后期关于东西与世界的文化辨析 一、文化的东西与世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