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 字数: 137
  • 出版社: 浙江大学
  • 作者: 编者:(美)詹姆斯·华生|译者:祝鹏程
  • 商品条码: 978730814131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今天,麦当劳金拱几乎已经占领世界,在庞大的 帝国版图上插满汉堡、薯条和可乐的胜利旗帜。或许 可以说,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快节奏的音乐、高 速运作的电脑和手机、立等可取的饮食——MTV、苹果 电脑、麦当劳正将一个个国家带入同质化的全球主题 公园,一个被传播、信息、娱乐与商业连接在一起的 麦当劳世界。 詹姆斯·华生主编的《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描述了麦当劳在东亚五大城市:台北、香港、北京 、东京、首尔,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成功经验。
作者简介
祝鹏程,民俗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文化与现代化、口头传统、文化表演等。 詹姆斯·华生(James L.Watson),中文名华琛、屈佑天,哈佛大学费正清(Falrbank)讲席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人类学研究。代表著作有《移民与中国宗族》、《香港的农村生活:新界的政治、性别与仪式》(与鲁比·华生合作)等,并编有《中华帝国晚期的葬礼》、《食物与饮食的文化政治》等。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本土化 作为美国象征的汉堡 慢下来的快餐:适应与本土化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麦当劳的成功 结论:全球一本土联结下的金色拱门 第二章 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饮食变迁与儿童文化的兴起 跨国主义与快餐产业 外出就餐:一部消费社会史 观念分类:小吃vs正餐 从异国风味到日常饮食:麦当劳的本土化 公共卫生与洁净一 笑意味着什么?友善与公共服务 消费者的自我约束? 候餐和纸巾大战 抗争、环境保护和慈善事业 作为消费者的儿童 “麦当劳叔叔”和生日聚会的发明 作为青年中心的麦当劳 结论:麦当劳是谁的文化? 第三章 麦当劳在台北:汉堡、槟榔和身份认同 台湾的饮食与文化简史 麦当劳与台湾本地意识的崛起 槟榔 麦当劳在台湾:第一个十年 麦当劳和台湾的青年文化 作为庇护所的麦当劳:家以外的家 等待孩子的老祖母 躲避婆婆的媳妇 作为庙会集市的麦当劳 空间与时间:麦当劳里的生活方式 麦当劳与学校午餐 结论: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四章 麦当劳在首尔:饮食选择、身份认同与民族主义 韩国麦当劳的发展简史 “本土”的麦当劳 麦当劳及其竞争者 创造麦当劳的市场 性别、空间和快餐的意义 消费、抗争和海外输入 大米与汉堡之争 韩国饮食中的共享文化与个人主义 结论 第五章 麦当劳在日本:改变中的行为与礼仪 麦当劳在日本 作为小吃的麦当劳 麦当劳为什么被视为小吃? 食物和共餐 被建构的美国文化 猫肉汉堡奇谈 麦当劳和餐桌礼仪的改变 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 附录 作为政治标靶的麦当劳:20世纪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全球性的反全球化运动 作为政治标靶的麦当劳 为什么是麦当劳? 肥胖政治学 家庭革命:银发族的挑战 结论:作为政治象征的麦当劳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