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形象的叙述与想象研究(1978-2016)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形象的叙述与想象研究(1978-2016)

  • 字数: 30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戴哲|责编:郭晓鸿
  • 商品条码: 97875227242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0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1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中国城镇化以来 (以1978年的农村改革为 开端)有关农民形象的文学 叙述及相关文本作为研究对 象,探究1980年代以来的 文学如何对农民形象展开想 象,讨论其背后的复杂原因 。本书一方面对当代文学作 品中围绕农民而展开的人物 设计、故事情节、叙事结构 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与生 成文本相关的历史语境、思 想文化、意义结构等同样是 本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六 类农民形象及其相关叙述的 分析,本书试图梳理出一条 完整的叙事逻辑,在这一叙 事逻辑中,可以清晰地窥见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原本自 足的农民如何陷入迷茫和边 缘的境地,甚至被完全纳入 城市的轨道,丧失农民的身 份与主体性;但与此同时, 这一叙事逻辑也反映出农民 如何在“边缘”与“苦难”的状 态之下,生长出对新的主体 和身份进行建构与抗争的自 我意识,甚至可能由此发展 出一种新兴的主体性。
作者简介
戴哲,1984年出生,浙江大学博士后,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副研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首批高校领军人才,浙江传媒学院强鹰人才。兼任国际华莱坞研究学会理事。2016年晋升为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一项,其他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闻大学》、《当代电影》、《台湾社会学研究季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一种对生活和世界的总体性想象 第一节 梁三老汉梦想的破灭与实现:集体化合法性的确立 第二节 “为生民立命”的李铜钟:吃饱肚子的合法性 第三节 自己为自己造屋的李顺大:个人梦想的实现 第四节 有尊严的冯幺爸:个人劳动合法性的获得 小结 第二章 从“进城的小生产者”到“现代农民”:20世纪80年代农民叙事的转折 第一节 “进城的小生产者”陈奂生:城乡冲突的症侯式表达 第二节 “现代农民”黑娃:西方现代框架下的生活想象以及主体性的确立 小结 第三章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改革逻辑的确立与乡村传统秩序结构的解体 第一节 不完美的“理性经济人”:传统生产伦理与经济人伦理的冲突 第二节 具有“德性”的王才:冲突的消解与改革逻辑的完全确立 第三节 妥协的周炳南和作为“立法者”的周锡林:自足性的乡村日常生活空间的消失 小结 第四章 “迷惘”的农民:抒情的消逝与农民主体性的解构 第一节 “客随主便”到“主随客便”:从“内当家”到“内当家之死” 第二节 从农民到同性恋:新的权力结构的形成与性别乌托邦的失败 第三节 作为“无用之人”的“守护者”:农民的困惑与迷茫 小结 第五章 城市空间中的“边缘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实践与困境 第一节 从香雪到高加林: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理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到城里去与作为“劳动力”的农民 第三节 成为“小姐”的农民:城市“秘密空间”的打开 小结 第六章 作为“新工人”的农民工及其叙事:一种新的主体性想象 第一节 “知识分子写作”的限度与原创性经验的凸显:我手写我心 第二节 不卑不亢的苦难者形象:一种想象新工人及其自我意识的方法 第三节 新工人的“文化人”内涵:青年农民工的情感结构及主体感呈现 第四节 机器、技术与疼痛:资本权力关系中的新工人及一种新兴主体性生成的可能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