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数字银行安全体系构建

数字银行安全体系构建

  • 字数: 423
  • 出版社: 人民邮电
  • 作者: 网商银行信息安全部
  • 商品条码: 97871156279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来源于网商银行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一线实战经验,主要介绍网商银行作为一家数字化银行如何进行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覆盖的安全子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安全、业务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威胁感知、红蓝演练等。本书的内容总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数字银行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与方法论,第二部分介绍默认安全机制,讲述如何有效控制所有已知类型的安全风险,第三部分介绍可信纵深防御体系,讲述如何应对未知类型的安全风险和高级威胁,第四部分介绍威胁感知与响应体系,讲述对于可能发生的威胁如何有效感知和处置,第五部分介绍实战检验,通过实战攻防演习的方式讲述如何检验安全体系的有效性和安全水位,第六部分介绍安全数智化,讲述如何通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简介
负责网商银行的信息安全工作,涵盖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威胁感知与情报、实战红蓝演练、安全智能化等方向。团队成员均是各领域的安全专业人才,在红蓝攻防、威胁情报、可信计算、隐私计算等领域有较多研究,致力于通过创新安全技术守护用户的数据和资金安全。未来愿景是让网商银行成为全球安全可信的数字银行,探索数字银行安全的best实践,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目录
第 一部分 数字银行安全体系 10 第 1 章 数字银行与安全体系概述 11 1.1 数字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1.1.1 传统银行的成本挑战 11 1.1.2 数字银行的商业逻辑 12 1.1.3 数字银行面临的安全风险 13 1.2 业界典型网络安全架构 14 1.2.1 什么是安全架构 14 1.2.2银行业典型网络安全架构 15 1.2.3 互联网企业典型网络安全架构 16 1.2.4 安全业界新思路和新方法 17 1.3 小结 18 第 2 章 数字银行安全体系架构设计 19 2.1 重新审视安全体系的有效性 19 2.1.1 安全目标与方向的正确性 20 2.1.2 安全责任范围是否明确 20 2.1.3 安全体系的合理性与完备性 21 2.1.4 安全资源投入度与重点风险的重视度 22 2.1.5 安全能力与风险匹配度 22 2.1.6 安全能力的持续有效验证 22 2.2 数字银行安全架构设计 22 2.2.1 数字银行安全体系建设思路 23 2.2.2 默认安全:上线前规避已知风险 25 2.2.3 可信纵深防御:运行时防护未知风险 28 2.2.4 威胁感知与响应:预设风险还是会发生 30 2.2.5 实战检验:防护效果持续充分检验 30 2.2.6 安全数智化:极致的安全加固效率 31 2.2.7 数字银行安全整体架构 32 2.3 小结 33 第二部分 默认安全 33 第 3 章 默认安全及其架构 34 3.1 什么是默认安全 34 3.1.1 默认安全机制 34 3.1.2 默认安全与SDL、DevSecOps 35 3.2 默认安全架构 36 3.2.1 设计目标 36 3.2.2 设计思路 37 3.3 小结 39 第 4 章 默认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39 4.1 信息安全基线 40 4.1.1 安全基线设定的目标 40 4.1.2 信息安全基线结构 41 4.1.3 安全基线运营体系 52 4.2 安全资产建设 53 4.2.1 资产范围 53 4.2.2 数据资产 55 4.2.3 资产数据质量 59 4.2.4不可忽视的大数据平台类资产 59 4.2.5 风险治理、防护与度量 60 4.3 增量风险管控 60 4.3.1 变更感知与管控 61 4.3.2 风险剖析与处置 70 4.3.3 防护组件默认集成 79 4.3.4 安全心智运营 85 4.4 存量风险治理 87 4.4.1 漏洞自动化处置 88 4.4.2 常态化风险巡检 92 4.5 风险发现体系演进 93 4.5.1 背景 93 4.5.2 安全产品的转变 95 4.5.3 实现思路 96 4.5.4 安全团队间的职能变化 103 4.5.5 运营实践 104 4.6 小结 107 第 5 章 默认安全治理应用实践 108 5.1 软件供应链安全治理 108 5.1.1 软件供应链面临哪些风险 109 5.1.2 如何应对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 110 5.1.3 理清台账 119 5.1.4 隔离防护 120 5.2 水平越权漏洞的检测 120 5.3 前端安全风险治理 127 5.3.1 背景介绍 127 5.3.2 传统解决思路 129 5.3.3 默认防护 131 5.4 小结 133 第三部分 可信纵深防御 134 第6章 可信纵深防御及架构 135 6.1 银行业数字化防御体系面临的挑战 135 6.2 国内外新兴安全防御技术简介 137 6.2.1可信计算 137 6.2.2安全平行切面 138 6.2.3零信任 139 6.3 可信纵深防御概念 139 6.3.1可信防御理念 140 6.3.2纵深防御理念 141 6.4 可信纵深防御架构 142 6.4.1 设计目标 142 6.4.2 体系架构 142 6.6 小结 146 第7章 可信纵深防御体系建设方案 147 7.1 建设原则 147 7.1.1 安全可信 147 7.1.2 多层覆盖 148 7.1.3 自身安全保障 148 7.1.4 稳定性保障 149 7.2 建设基线 149 7.3 关键能力建设 152 7.3.1 基础设施可信 152 7.3.2 应用可信 154 7.3.3 网络可信 160 7.3.4 数据使用可信 164 7.3.5 端安全可信 171 7.3.6 信任链构建 174 7.3.7 可信策略 176 7.4 技术保障 185 7.4.1安全性保障 185 7.4.2稳定性保障 187 7.5 实战牵引 189 7.6 体系演进 191 7.7 小结 191 第8章 可信纵深防御体系应用实践 192 8.1 0Day漏洞防御 192 8.2 钓鱼攻击防御 195 8.3 软件供应链风险防御 198 8.4 业务数据滥用风险防御 200 8.5 高效安全加固实践 203 8.6 小结 203 第四部分 威胁感知与响应 204 第9章 威胁感知与响应及其架构 205 9.1 威胁感知与响应面临的挑战 205 9.1.1 快速演化的多方面威胁 205 9.1.2 高昂的威胁对抗成本 205 9.1.3 巨大的威胁信息偏差 206 9.1.4 复杂和多变的系统拓扑结构 207 9.1.5 防不胜防的供应链威胁 207 9.1.6 高时效性的安全要求 208 9.1.7 自动化过程中的威胁信息丢失 208 9.2 威胁感知与响应架构 208 9.2.1 设计思路 208 9.2.2 能力要求 209 9.2.3 架构和技术 210 9.3 小结 211 第 10章 威胁感知与响应体系建设方案 212 10.1 感知覆盖 212 10.1.1 感知数据品类 213 10.1.2 感知覆盖的数据流 214 10.1.3 感知数据质量监控 217 10.2 威胁识别 219 10.2.1 威胁场景定义 219 10.2.2 威胁检测策略 221 10.2.3 策略有效性检验 227 10.3 威胁研判 228 10.4 威胁响应 231 10.4.1 威胁事件响应步骤 231 10.4.2 威胁响应能力组成 234 10.4.3 威胁响应剧本类型 236 10.4.4 威胁响应能力验证 239 10.5 小结 240 第 11章 威胁感知与响应体系应用实践 241 11.1 流量攻防 241 11.1.1 解决方案 241 11.1.2 效果 243 11.2 终端失陷 243 11.2.1 解决方案 244 11.2.2 效果 246 11.3 数据盗取 246 11.3.1 解决方案 247 11.3.2 效果 248 11.4 小结 249 第五部分 实战检验 250 第 12章 实战检验体系 251 12.1 实战攻防演练 251 12.1.1 实战攻防演练概念 251 12.1.2 实战攻防演练流程 251 12.1.3 实战演练遇到的问题 252 12.2 有效性检验 252 12.2.1 有效性检验概念 252 12.2.2 有效性检验流程 253 12.2.3 有效性检验遇到的问题 253 12.3 网商实战检验体系 253 12.3.1 设计思路 254 12.3.2 运作机制 255 12.4 小结 256 第 13章 安全水位评估框架 256 13.1 安全水位定义 256 13.2 威胁路径图模型 257 13.2.1 威胁路径图模型介绍 257 13.2.2 威胁路径图模型数据结构 257 13.2.3 威胁路径图能力介绍 264 13.3 安全水位指标 265 13.3.1 如何评估企业安全水位 265 13.3.2安全水位量化关键指标 267 13.4小结 269 第 14章 实战检验体系应用实践 270 14.1 能力、制度和流程建设 270 14.1.1 能力建设 270 14.1.2 制度建设 270 14.1.3 演练流程建设 273 14.2红蓝演练发现未知风险 275 14.2.1 红蓝演练规划 275 14.2.2 红蓝演练类型 276 14.3 检验安全能力有效性 279 14.4 演练复盘 281 14.4.1 复盘-丰富基础数据 281 14.4.2 复盘-横向指标对比 283 14.4.3 复盘-纵向指标对比 284 14.4.4 复盘-关注指标的持续变化 284 14.5 最佳实践 284 14.6 小结 287 第六部分 数字化与智能化 289 第 15章 安全数智化体系架构 290 15.1 什么是数智化 290 15.2 安全数智化建设思路 294 15.3 小结 297 第 16章 安全数智化体系建设与应用实践 298 16.1 安全运营中心 298 16.1.1 什么是安全运营中心 299 16.1.2 一站式安全运营 300 16.1.3 产品技术支撑架构 306 16.2 安全大数据平台 307 16.2.1 技术架构 307 16.2.2 数据模型 312 16.2.3 数据案例 314 16.3 安全自动化平台 315 16.3.1 基础能力 317 16.3.2 典型场景 320 16.4 安全智能平台 331 16.4.1 智能化演进过程 331 16.4.2 智能基础能力 332 16.4.3 安全智能平台 336 16.5 安全管控平台 344 16.5.1 安全管控平台 345 16.5.2 管控能力案例 350 16.6 小结 35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