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空间书写与精神依归--抗战时期旅陆台籍作家研究(1931-1945)/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

空间书写与精神依归--抗战时期旅陆台籍作家研究(1931-1945)/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博

  • 字数: 350
  • 出版社: 天津人民
  • 作者: 王璇|责编:王佳欢|总主编:白先勇
  • 商品条码: 97872011956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3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抗战时期旅陆台 籍作家的空间流转轨迹、交 游网络等,串起大陆、台湾 新文学的源流关系与融合互 渗。在反侵略、反殖民的大 背景下,旅陆台籍作家的祖 国梦在北京、上海、南京等 城市空间得以印证、融合, 其经历与创作展现了他们追 索原乡、探寻文化依归的努 力。当空间流转的经验进入 文学创作,他们内渡的满腔 热血得以在空间书写中释放 ——20世纪中国人的离散经 验应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他们是谁 二、两种范式:文学史观之争 三、融合与拓展:探究一种文学史意义 第一章 抗战时期旅陆台籍作家整体观 第一节 台籍作家的地域流动轨迹 第二节 台籍作家的内部关系网络 第三节 台籍作家的文化情感轨迹 第二章 抗战时期旅陆台籍作家与两岸新文坛的互动 第一节 台籍作家与五四作家/文学 第二节 台籍作家与台湾文坛的互动 第三章 祖国梦徊——旅京台湾作家的民族共同体想象 第一节 中国作为一种空间想象:旅京台湾作家的中国形象塑造 第二节 故国之思如何不同:70年代台湾的北京书写热潮 第四章 祖国梦醒——从再现中国到“再造”台湾 第一节 幻灭与批判:中国形象的再现 第二节 裂变的第三空间:“再造”台湾 第五章 背离与矛盾——民族共同体想象的新变 第一节 都市漫游者:局外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文化流亡者:民族共同体想象的双重背离 结语 附录 附录1 抗战时期旅陆台籍作家互动时间表 附录2 抗战时期旅陆台籍作家的作品交集与唱和 附录3 旅京台湾作家与鲁迅、周作人的往来 附录4 张我军(1902—1955)作品年表 附录5 张深切(1904—1965)作品年表 附录6 洪炎秋(1899—1980)作品年表 附录7 林海音(1918—2001)作品年表 附录8 钟理和(1915—1960)作品年表 附录9 吴浊流(1900—1976)作品年表 附录10 刘呐鸥(1905—1940)作品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