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农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叙事:改革—产业—增收

农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叙事:改革—产业—增收

  • 字数: 22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李萍//胡雯//田世野//王军//韦锋|
  • 商品条码: 97875228243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中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涉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基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共富,从而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根本的问 题。在此宏观背景下,本书力图探讨基于农村集体 资产股权量化改革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分配”理论、“产权现 实性”思想和共享发展观,力图构建起一个改革话 语优先、在“改革—产业—增收”暨“动力—过程 —结果”双向度三元关系的深层逻辑上审思农民增 收和共同富裕的中国叙事体系,旨在超越西方模式 ,明晰深植于中国土壤以及体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和多元主体共享共富共 生经济规律性特征的“根脉”“叶脉”,在彰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叙事逻辑与叙事话语的语境 下,讲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 中国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审视与聚焦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集体所有制与合作制 (二)列宁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集体所有制与合作制 (三)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合作制的形成与嬗变 二视域:框架与逻辑 (一)“改革—产业—增收”的三元关系: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分配”理论与产权思想 (二)“农民增收”的再审视:基于马克思的共享发展观 (三)共享共富的实现路径:多样性下的共生、融合发展 三方法论:本质与灵魂 (一)继承中坚持:马克思的方法 (二)适应中调整:时代变迁、话语转型与视界转换 (三)创新中发展:中国实践与理论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基本分析框架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关系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制度变迁理论 (四)农业现代化理论 二基本分析框架:“改革—产业—增收” (一)“改革—产业—增收”的分析框架与改革的二分法 (二)“匹配改革Ⅰ→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三)“匹配改革Ⅱ→共享发展”的基本逻辑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嬗变与农民收入:历史、现实与逻辑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嬗变与农民收入:历史脉络 (一)“一大二公”的传统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时期的农民收入(1949~1978年) (二)承包制改革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统分结合”时期的农民收入(1978~2001年)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筑基农民收入增长 (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性建构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促进农民增收:改革的目标方向 三农村集体经济嬗变与农民收入:逻辑阐释 第四章 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与农村产业振兴:“内外双向度”与“三重融合” 一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村产业振兴:外在向度改革视角 (一)从“对立”到“融合”:空间正义逻辑下的城乡关系重塑 (二)城乡融合的核心表达:基于要素、产业、空间三维融合 (三)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与农村产业振兴:制度耦合与生产促进 二“三生融合”“三产融合”与农村产业振兴:内在向度改革视角 (一)“三生融合”:乡村价值的再发现与价值实现 (二)“三产融合”:超越传统农业功能范畴的新型农村产业结构塑造 (三)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与农村产业振兴:制度调适与生产促进 三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演绎“三重融合”的成都实践 (一)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缘起与基本内涵特征 (二)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路径创新探索:“三重融合”的实践蓝本 第五章 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三个融合”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基础上的分配制度变革与农民增收 (一)分配基础:“统”“分”结合基础上的双向增强 (二)分配原则:两种分配原则的协调与发展 (三)分配机制: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分配形式:农民收入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 (五)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