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奶产业链重构与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中国奶产业链重构与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 字数: 284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马彦丽//芦丽静
  • 商品条码: 97875161892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彦丽、芦丽静著的这本《中国奶产业链重构与 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从 产业链主体间关系的视角解析三聚氰胺事件。(2) 介绍中国奶业发展和产业链重构的背景和现实。(3 )基于利益传递模型分析中国奶产业链的利益分配。 (4)考虑质量和环境因素,对中国奶牛养殖模式效 率进行评价。(5)分析养殖小区农户生鲜乳安全生 产行为和影响因素。(6)分析中国奶产业链的解构 与重塑的发展思路与可行性。本书认为,结合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经验,认为“大型乳企+工商资本养牛” 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迅速解决乳制品质量问题以及培 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但从长远看,建立 在家庭农场基础上的合作社纵向一体化仍然是重要的 发展方面,中国应当在奶业产业链结构调整中为家庭 农场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
作者简介
芦丽静(1979.10.05- ),女,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承担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课程的讲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和乳业经济。2013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专著一部,在《中山大学学报》《经济问题》《中国畜牧杂志》《经济问题探索》《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期刊共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两项(结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科学研究项目1项。 马彦丽,女,1970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 人文社科基金课题一项、省厅级和横向课题多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二层次,“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人选。近年来主要从事农民经济组织、农产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 二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再认识——从产业链主体间关系的视角 第一节 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的中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影响 一 “三聚氰胺事件”回顾 二 消费者信心丧失使中国乳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遭到重创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选择是造成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 一 信息不对称与乳品市场的逆选择 二 技术进步加重了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 三 解决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三个视角 第三节 中国乳品质量安全机制的全面崩塌 一 中国乳制品安全监管体系不能有效控制安全隐患 二 没有有效的信号传递体系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三 产业链上以邻为壑的竞争行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 第四节 重塑中国乳品质量形象的两条道路 一 健全乳品质量监管体系 二 强化经济主体间利益联结,使自律成为质量保障的坚实基础 第三章 中国奶业发展和产业链重构——背景和现实 第一节 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特征。 一 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快速增长 二 奶牛单产逐步提高,但仍有上升空间 三 人均乳品消费数量缓步上升,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四 以“奶农+奶站+乳企”为代表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模式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三聚氰胺事件”与中国奶产业链的结构缺陷 一 农户散养模式不能满足质量控制和技术引进的需要 二 重市场、轻奶源,乳企的野蛮生长以忽视质量为代价 三 以邻为壑的竞争模式导致产业链上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四 “三聚氰胺事件”出现的制度背景 第三节 养殖规模化和以乳企为核心的纵向一体化——当前 一 奶牛养殖规模化和养殖业产业结构变化 二 乳品加工产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三 奶产业链组织纵向一体化 第四节 中国奶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纵向一体化——争论和共识 一 共识——扭曲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是乳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二 争论——什么样的奶产业链模式最能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第四章 产业链重构与纵向关联市场价格传递——奶产业链利益分配改善了吗?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数据与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变动趋势分析 三 数据协整检验 四 向量自回归模型建立及脉冲响应分析 五 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中国乳业产业政策与奶牛养殖模式的嬗变:结构分析与效率评价 第一节 中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背景、发展和转型 一 专业化分工、奶牛散养与中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扩张 二 散养局限与奶牛养殖规模化转型 三 政策推动与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的迅速转型 第二节 考虑质量安全和环境因素的中国主要奶牛养殖模式效率评价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构建 三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和样本描述 四 模型估计结果和解释 五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养殖小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分析 第一节 养殖小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养殖小区和奶农的合作形式单一 二 现有环境下奶农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并不强烈 三 生鲜乳质量安全依然存在隐患 四 养殖小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节 奶农的安全生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研究背景及本课题研究视角 二 对奶农安全生产行为的界定及相关假设 三 描述性统计及Logistic模型分析 四 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奶产业链的解构与重塑——一种发展思路 第一节 工商企业养牛和以乳企为核心的奶产业链的弊端 一 对工商企业养牛和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重构奶产业链的认识 二 工商企业养牛存在多重弊端 三 以乳企为核心的纵向一体化不符合资源配置规律 四 当前的奶产业链重塑并未奠定中国乳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基于合作社的奶业产业链——来自西方国家的经验 一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是欧美主流的奶产业链组织模式 二 日本的合作社与大型乳企并存模式 三 中国更适宜向日本模式学习 第三节 中国的奶业合作社——背景、现状、变异和萌芽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为是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而受到鼓励 二 奶业合作社作为奶农的组织化载体受到肯定 三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卷化”和奶牛养殖合作社的异化 四 以牧场和小区为基本细胞的奶牛养殖合作社萌芽 第四节 基于家庭农场的合作社与中国奶产业链重塑——一种可能性 一 让组织化的家庭牧场成为奶牛养殖的中坚力量 二 鼓励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合作社联社 三 鼓励大中小企业同时并存的加工产业格局 四 鼓励合作社与乳企形成双边垄断或者延伸产业链 附件一 养殖小区调查问卷 附件二 家庭牧场和规模牧场问卷 附件三 养殖户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