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研究

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研究

  • 字数: 25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杨庆峰
  • 商品条码: 97875161626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唐·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信天翁”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作者简介
杨庆峰,1974年生,陕西白水县人。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2014年,为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访问学者。先后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技术现象学初探》(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体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多项。主要研究兴趣:科学技术哲学、图像哲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信天翁:纠结的现象学情结 第一节 伊德技术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第二节 伊德与纯粹现象学 一 20世纪50—70年代以来美国的美国哲学与现象学境遇 二 对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一庞蒂等传统现象学家的评价 三 伊德对于现象学方法的批判 四 改造传统现象学中若干概念 第三节 伊德与解释学的关系 一 解释学与科学问题的出现 二 传统的解释学 三 扩展的、物质化的解释学 第四节 伊德的后现象学 一 后现象学的内涵 二 后现象学的整体特点 三 后现象学的内在维度 四 后现象学的其他理解 第二章 伊德技术现象学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声音与听觉:“做”现象学的出发点 一 《哲学家在听》中的声音现象 二 《含义与意义》中的声音现象 三 《聆听与声音:声音现象学》 中的声音现象 第二节 技术与新技术:后现象学研究的焦点 一 技术一工具:作为声音自身显现视域的存在 二 科学一工具:作为人与世界中介的存在 三 新技术:作为对象的存在 第三节 工具:后现象学衍生对象之一 一 工具何以被提出来 二 伊德的工具实在论 三 工具实在论的理论贡献 四 工具实在论的理论矛盾 五 结语 第四节 身体:后现象学衍生对象之二 一 理解自身与身体性问题 二 三个身体:物质身体、文化身体、技术身体 三 身体三与器官的延伸 四 三个身体的局限性分析 第五节 对象转变的内在逻辑的反思 第三章 伊德技术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做”的方法与声音现象的呈现 一 以“看”为主的现象学方法 二 以“做”为主的现象学方法 三 声音对象的确立 第二节 侧显方法与工具现象的显现 一 在与不在 二 可观察的和不可观察的 三 显现不可见的声音的工具 第三节 批判方法与新技术现象的显现 一 关注传统技术的海德格尔 二 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的技术 三 伊德对海德格尔的改造 第四节 反思方法与身体现象的显现 一 理论与技术的进展 二 焦点中身体的形式及问题 三 身体呈现的伦理问题 第四章 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美国技术文化与伊德的技术哲学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技术文化状况 一 90年代前以批判技术为主的技术文化特征 二 90年代后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文化特征 第二节 技术史家眼中的伊德 一 技术史自身的演化 二 技术决定论及其批判视域 第五章 伊德的盲区:交互体验的错失 第一节 伊德对图像技术及其图像现象的关注 一 《技术与生活世界:从花园到地球》 中的图像技术 二 其他文本中的图像技术 第二节 图像技术何以成为对象 一 视觉主义批判与图像 二 双重关系与图像解释 第三节 图像现象及其相关问题 一 图像一指称物之间的同构一异构关系 二 图像一图像对象的关系问题 第四节 交互体验的意向结构及其技术实现 一 交互关系:第五种意向关系 二 交互体验的地位 三 交互体验的本质及其感知基础 四 交互体验的技术实现形式 第六章 伊德技术意向性内在缺陷及其发展 一 不同意向性研究纲领中的内核与保护带 二 整体与交互:事物意向性的实质 三 功能与意义:事物意向性的结构 四 事物意向性的逻辑演变 五 后现象学的技术意向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