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 字数: 254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颖|
  • 商品条码: 97875227302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社会主义” 一直是知识界关注和讨论的 话题。本书聚焦20世纪40 年代中后期中国知识界的社 会主义思潮,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梳理了当时社会主 义思潮的成因、话题、性质 与结果。书中所阐发的一些 问题,如知识界对“社会主 义”的一般性共识、对社会 主义特征的讨论、对马克思 主义用而不觉的认可和运用 的潜流等,对认识近代中国 社会主义思想流布的完整图 景,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 影响力,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历史逻辑等皆有助益 。
作者简介
李颖,福建长乐人,法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思政课研究专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8项;在《社会主义研究》《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相关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编、参编《史海求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基本问题文献精编》等著作4部。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 第一节 战后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和认知 一 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状态分析 二 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基本共识分析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原因 一 大战告终后进迸发的蓄积已久的建国热情 二 国际经济改革趋向与经验的启示 三 欧洲社会党民主和平主张的鼓舞 四 中国共产党联合政府主张的激励 第三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生成的表现 一 “社会主义”成为知识界舆论阵地中的经常性话题 二 产生了一些集中讨论“社会主义”的舆论阵地 第二章 战后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问题的探讨 二 国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问题的探讨 三 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与政治民主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经济平等与政治民主并行问题的探讨 二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实现形式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与手段方式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问题的探讨 二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式问题的探讨 第三章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第一节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偏差 一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 二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运用 一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局部运用 二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的局部运用 三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的局部运用 四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其他运用 第四章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分化与再选择 第一节 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分化与再选择的表现 一 舆论阵地的停刊或转向 二 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与再选择 第二节 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分化与再选择的原因 一 英法社会主义道路试验的困境 二 国民党统治下被挤压的实现空间 三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政策影响力的彰显 第五章 对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评析 第一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特点 一 一个规模比较有限的次生性思潮 二 一个具有一定的探讨广度和思考深度的思潮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流性质 一 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体诉求来分析 二 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对知识分子个体的影响来分析 第三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作用 一 这一思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民主阵营的力量 二 这一思潮存在客观的历史副作用 三 这一思潮的分化有助于知识分子最终选择科学的社会主义 结束语 一 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现实 二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附录 部分相关知识分子简介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