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体协商:翻译中的语言、文类与社会

文体协商:翻译中的语言、文类与社会

  • 字数: 356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张丽华
  • 商品条码: 97873013384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5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翻译不仅是沟通的桥梁,还是呈现差异性的场所。本书通过勘探晚清民国的翻译与跨文化书写中文体协商的历史,以空间的、“横截面”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及其内在机制。全书各章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经典样式,譬如周作人“直致的白话文”、鲁迅中西合璧的小说文体、废名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流”手法等,皆是以翻译或广义的翻译为途径的跨文化协商的产物。透过文体的形式协商,本书探测了现代中国这一历史转型期文化、制度与社会的深广地貌。
作者简介
张丽华,1980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现代小说文体研究、晚清民国文学翻译研究。著有《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研究论著曾获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1)、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9)、宋淇翻译研究论文评判提名奖(2020)等。
目录
序 陈平原 第一章 导论:翻译与跨文化的文体协商 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语言到文体 二、翻译中的文体(无)意识 三、界定“文体” 四、被协商的现代性 第二章 “演义”传统与清末民初白话短篇小说译介 一、晚清“小说”概念寻踪 二、“演义”传统与小说翻译 三、吴梼、刘半农、周瘦鹃的小说译例 四、结语:清末民初读者对“小说”的集体想象 第三章 无声的“口语”:从《古诗今译》透视周作人的白话文理想 一、题记的意义 二、从文言到“口语” 三、安特路朗的角色 四、翻译作为形式:通向“直致的白话文” 第四章 文类旅行:从安德烈耶夫《思想》到鲁迅《狂人日记》 一、“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与《思想》 二、“超人”的投影:《狂人日记》与《思想》的“内涵”差异 三、“狂人”“超人”与“异人”——兼论冷血译本的媒介意义 四、《狂人日记》与鲁迅短篇小说形式 第五章 “直译”的神话:文学革命与《域外小说集》的经典化 一、文学革命与《域外小说集》的“复活” 二、《域外小说集》的“重写”:群益版与东京版的对勘 三、“直译”作为典范 四、结语:没有“五四”,何来“晚清”? 第六章 鲁迅、曼殊斐儿与文学现代主义:《幸福的家庭》文体新论 一、拟“许钦文”,还是拟“曼殊斐儿”? 二、互文阅读:《幸福的家庭》与《一个理想的家庭》 三、文体协商:被翻译的“内心独白” 四、鲁迅的都市小说与文学现代主义 第七章 “新文化”的拟态:《高老夫子》中的两个自我与双重诗学 一、从“照镜子”谈起 二、《高老夫子》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三、女学生与新文化——作为“今典”的《一封怪信》 四、未完成的“新文化” 第八章 中国之“意识流”:废名的小说文体与象征诗学 一、废名小说文体略识 二、因文生情:《桥》的小说文体与晚唐诗学 三、象征的技艺:中国之“意识流” 四、作为诗学宣言的“小说” 第九章 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观念 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 二、依违于古、今之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小说”观 三、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陈寅恪的“小说”论 四、结语:走出中西“小说”的格义 附录一 唐传奇的Sitz im Leben 附录二 从陈季同《黄衫客传奇》反思文学史的民族国家框架 中日文书目 西文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