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责编:冯秀泳
  • 商品条码: 97871117130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5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战略篇、产业篇、未来篇、体系篇、地方篇等五个部分,共24章,总体判断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系统分析了其成长规律、规划编制方法和重点思路,并针对7个有代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问题、未来发展目标及保障措施进行了综合分析。未来篇对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判断。体系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协同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地方篇对代表性区域中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研究。
目录
序一<br />序二<br />前言<br />总论 用智库双螺旋法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研究 1<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研究中的“双螺旋法”应用 2<br />(一) 第1步 制定工作方案:统筹规划研究全过程指导 4<br />(二) 第2步 收集数据资料:建立规划研究知识层基础 4<br />(三) 第3步 总体情况分析:践行规划研究时空域理念 5<br />(四) 第4步 实地调查研究:掌握规划研究第一手情况 5<br />(五) 第5步 产业发展预测:加强规划研究前瞻性思考 6<br />(六) 第6步 测定发展目标:突显规划研究引领性作用 6<br />(七) 第7步 明确主要任务:注重规划研究方向性路径 7<br />(八) 第8步 循证重点问题:遵循规划研究科学性原则 8<br />(九) 第9步 体制政策创新:关注规划研究保障性措施 8<br />(十) 第10步 提交研究报告:完成规划研究高质量成果 9<br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9<br />(一)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问题 10<br />(二)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 11<br />(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问题 12<br />(四)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能力问题 13<br />(五)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体系问题 14<br />(六)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问题 15<br />(七)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问题 16<br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模式 17<br />(一) 从数字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7<br />(二) 从生物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物产业 18<br />(三) 从产业基础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 18<br />(四) 从制造强国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9<br />(五) 从交通强国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 20<br />(六) 从“双碳”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20<br />(七) 从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高技术服务产业 21<br />(八) 从战略科技融合创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 22<br />(九) 从区域创新体系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群化 22<br />(十) 从新经济形态演进趋势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化 23<br />(十一)从国内国外双循环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际化 23<br />(十二)从系统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化 24<br />四、重点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综述 24<br />(一) 北京市:与时俱进,聚焦“高精尖”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25<br />(二) 上海市:提升质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26<br />(三) 深圳市:先行示范,全面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 27<br />(四) 四川省:聚焦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28<br />(五) 广州市:多点支撑,打造新发展格局下战略新支点 29<br />(六) 武汉市:夯实基础,打造中部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29<br />参考文献 30<br />战 略 篇<br />第一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回顾 34<br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34<br />(一) 产业规模和增速持续提升 35<br />(二) 企业盈利能力稳步增长 35<br />(三) 重点领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35<br />(四) 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初始孕育和加快形成期 36<br />(五) 产业能级高、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产业集群逐渐凸显 36<br />(六)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开放发展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37<br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37<br />(一) 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统筹协调,各地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37<br />(二) 产业发展引领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37<br />(三) 配套支持政策体系性不强,尚未形成政策合力 38<br />(四) 资本市场成熟度不高,金融支持体系仍需完善 38<br />(五) 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总量不足,存在结构性错位 38<br />(六) 国际贸易话语权不大,缺乏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39<br />参考文献 39<br />第二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特征 40<br />一、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40<br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抓手 40<br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际竞争长期且重要的焦点 41<br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有自身特定的规律 41<br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标志 41<br />(一) 将重大技术突破转化为产品 41<br />(二) 将重大发展需求转变为现实市场需求 41<br />(三) 形成新的技术标准体系 42<br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过程的特点 42<br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发展分阶段 42<br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43<br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常伴随着新生企业的发展 44<br />四、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 45<br />(一) 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 45<br />(二) 发展风险投资,完善新创科技企业成长环境 45<br />(三) 建立科技产业园区,促进集群化发展 46<br />(四) 扶持应用示范项目,发挥带动作用 46<br />(五) 集聚人才队伍,支撑产业发展 46<br />参考文献 47<br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49<br />一、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49<br />(一)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49<br />(二)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分工 50<br />(三)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52<br />(四)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整体布局和重点推进的关系 54<br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系调整 55<br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调整的推进思路 55<br />(二) 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调整 55<br />(三) 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构建 57<br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能力的建设 57<br />三、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 58<br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的推进思路 58<br />(二) 面向国家战略性任务,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中心在七大区域间的合理布局 59<br />(三) 面向国际科技产业竞争,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 59<br />(四) 面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在产业集群内部的<br />合理布局 60<br />四、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61<br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的推进思路 61<br />(二) 加快布局面向“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的区域融合机制 61<br />(三) 加快完善面向“百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机制 63<br />(四) 加快构建面向“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的创新生态机制 64<br />参考文献 65<br />产 业 篇<br />第四章 从数字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68<br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8<br />(一) 发展现状 68<br />(二) 存在的问题 69<br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发展目标 70<br />(一)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70<br />(二)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71<br />三、新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72<br />(一) 夯实核心基础产业支撑能力 72<br />() 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键核心环节 74<br />(三) 推动前沿赋能技术突破,强化产业带动能力 75<br />(四) 支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77<br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78<br />(一) 完善中央整体统筹、全面协调并进的政策体系 78<br />(二) 加大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底层支撑能力 79<br />(三) 支持形成关键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新平台 79<br />(四) 探索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新模式 80<br />参考文献 80<br />第五章 从生物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物产业 82<br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82<br />(一) 发展现状 83<br />(二)存在的问题 84<br />二、新时期生物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85<br />(一) 老年健康服务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热点领域 86<br />(二) 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和结构调整 86<br />(三) 产业格局面临重塑 86<br />三、新时期生物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87<br />(一) 发展目标 87<br />(二) 主要任务 87<br />(三) 保障措施 91<br />参考文献 93<br />第六章 从产业基础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 94<br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94<br />(一) 现状 95<br />(二) 问题 96<br />二、新时期新材料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97<br />(一) 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98<br />(二) 关键领域和重大工程对材料的自主保障提出了战略需求 98<br />三、新时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 100<br />(一) 发展目标 100<br />(二) 主要任务 101<br />(三) 保障措施 103<br />参考文献 104<br />第七章 从制造强国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105<br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5<br />(一) 智能制造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5<br />(二) 航空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6<br />(三) 航天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7<br />(四) 轨道交通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8<br />(五) 海洋装备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9<br />(六) 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09<br />二、新时期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10<br />(一) 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110<br />(二) 服务化与服务型制造 111<br />(三) 绿色化与绿色制造 111<br />(四) 技术与产业链安全 111<br />三、新时期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112<br />(一) 发展目标 112<br />(二) 主要任务 112<br />(三) 保障措施 116<br />参考文献 117<br />第八章 从交通强国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 118<br />一、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18<br />(一) 汽车产业进入转型初期,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探索式发展 118<br />(二) 产品竞争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成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20<br />二、新时期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22<br />(一) 汽车产业扩大开放,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应重视技术研发与品牌的高端化 122<br />(二) 快速推进减排进程,应对激增的环保压力,应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123<br />(三) 智能网联全面渗透,为保持产业竞争力,应突破电子电气核心技术,构建产业生态 124<br />(四) 产业之间加速融合,为适应产业变革趋势,应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的<br />融合 124<br />三、新时期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保障措施 125<br />(一) 发展目标 125<br />(二) 主要任务 127<br />(三) 保障措施 128<br />参考文献 130<br />第九章 从“双碳”战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131<br />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32<br />(一)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 132<br />(二)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33<br />二、新时期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33<br />(一) 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 133<br />(二) 绿色低碳产业壮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134<br />三、新时期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135<br />(一) 发展目标 135<br />(二) 主要任务 136<br />(三) 保障措施 139<br />参考文献 141<br />第十章 从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高技术服务业 142<br />一、发展新型高技术服务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42<br />(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提升新型高技术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价值 142<br />(二) 数字化的全面渗透正重新定义高技术服务的业态模式 143<br />(三)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新型高技术服务业战略价值凸显 143<br />二、新型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和类别 144<br />(一) 基本内涵 144<br />(二) 主要类别 144<br />三、新时期新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146<br />(一) 发展新型研发及转移转化服务业 146<br />(二) 培育新型专业技术服务的典型业态 146<br />(三) 加强数字赋能产业体系的发展 148<br />四、新时期发展新型高技术服务业的主要举措 149<br />(一) 加强新型高技术服务的主体建设 149<br />(二)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融合 149<br />(三) 完善新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关机制 150<br />(四) 发展新型高技术跨境服务 150<br />(五) 探索建立新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150<br />参考文献 151<br />未 来 篇<br />第十一章 未来产业:概念与特征 154<br />一、未来产业的概念界定 155<br />二、未来产业的主要特征 155<br />(一) 未来产业是依托新科技突破带来的应用而衍生形成的 155<br />(二) “技术突破+愿景假设”的未来产业将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155<br />(三) 未来产业发展将融合各种产业类型形成新业态 156<br />(四) 未来产业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孕育新组织 156<br />(五) 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凝练新政策 156<br />三、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156<br />参考文献 157<br />第十二章 从全球新科技革命看未来产业:趋势和领域 158<br />一、全球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五大趋势 158<br />(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出 158<br />(二) 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愈加清晰 159<br />(三) 新产业革命深刻改变产业形态、生产方式 161<br />(四) 新科技革命推动形成人、机、物三元融合社会 161<br />(五)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应对全球挑战已成为世界主要<br />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 161<br />二、孕育重大科技突破的八个重点领域 162<br />(一) 信息网络 162<br />(二) 能源领域 163<br />(三) 材料与制造 163<br />(四) 生命健康 164<br />(五) 现代农业 164<br />(六) 生态与环境 165<br />(七) 空间领域 165<br />(八) 海洋领域 165<br />参考文献 166<br />第十三章 主要国家未来产业布局:经验与借鉴 167<br />一、主要国家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布局 167<br />(一) 美国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布局 167<br />(二) 日本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布局 168<br />(三) 法国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布局 170<br />(四) 韩国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布局 172<br />(五) 英国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布局 173<br />(六) 俄罗斯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布局 174<br />(七) 德国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布局 175<br />二、主要国家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特点 176<br />(一) 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研发聚焦智能、低碳、健康三大方向 176<br />(二) 通过加速新兴技术、前沿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来发展未来产业 176<br />(三) 从只重视技术创新到同时还重视研发模式和组织结构的革新 177<br />三、主要国家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经验 177<br />(一) 加强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建设 177<br />(二) 加强未来产业前沿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 178<br />(三) 建立灵活多元的投入资助机制 179<br />参考文献 179<br />第十四章 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思路:基础条件与任务布局 183<br />一、我国未来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183<br />二、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条件与机遇 184<br />(一) 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础条件 184<br />(二) 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机遇 185<br />(三) 各地未来产业布局典型做法 186<br />三、未来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188<br />(一) 发展目标 188<br />(二) 主要任务 189<br />(三) 保障措施 193<br />参考文献 194<br />模 式 篇<br />第十五章 从区域创新体系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群化 198<br />一、发达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集群发展战略 199<br />(一) 德国 199<br />(二) 美国 200<br />(三) 日本 201<br />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202<br />(一) 顶层战略多方式推进 202<br />(二) 多维网络化发展模式 203<br />(三) 集群组织的体制保障 203<br />(四) 重视创新网络的建设 204<br />三、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205<br />(一) 加快建立评选、认定、监测、评估的体系 205<br />(二) 建立精准长效机制,激发动态发展效能 206<br />(三) 政府市场共同作用,分类施策支持引导 207<br />(四) 建立网络化合作机制,构建集群创新网络 208<br />(五) 激励形成集群创新文化,加强国际合作 208<br />参考文献 209<br />第十六章 从新经济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化 212<br />一、新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形态 212<br />(一) 从“四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建设的重点 212<br />(二) 本轮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213<br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17<br />(一) 整体现状 217<br />(二) 主要问题 219<br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20<br />(一) 总体思路 220<br />(二) 主要任务 221<br />四、保障措施 226<br />(一) 设立高层次统领性的“四新”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体系化设计 227<br />(二) 完善供给侧政策,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供给 227<br />(三) 完善需求侧政策,加快新消费、新需求的导向和引导作用 228<br />(四) 夯实“四新”主体力量,完善企业培育和平台建设政策 228<br />(五) 统筹优化“四新”发展布局,提供空间载体支撑 229<br />(六) 利用新基建机遇,尽快完善“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229<br />(七) 完善“四新”的知识产权、人才、资金和服务支撑政策 230<br />参考文献 231<br />第十七章 从国内国外双循环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际化 232<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232<br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232<br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的主要问题 233<br />二、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234<br />(一)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形成新挑战 234<br />(二) 国内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新阶段 235<br />(三)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新动力 236<br />(四)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发展新需求 237<br />三、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239<br />(一) 发展目标 239<br />(二) 主要任务 240<br />(三) 保障措施 240<br />参考文献 243<br />第十八章 从政策支撑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化 244<br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思路 244<br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 245<br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协同创新 245<br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其他问题分析 246<br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 247<br />(五) 体制和政策创新推进思路 248<br />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发展机制 248<br />(一) 加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248<br />(二) 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与支持方式 249<br />三、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250<br />(一)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250<br />(二) 完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政策 251<br />(三) 完善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252<br />(四) 完善市场环境建设 253<br />(五) 保障人力资源供给 254<br />参考文献 255<br />地 方 篇<br />第十九章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258<br />一、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58<br />(一) 注重与时俱进,以“高精尖”产业牵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58<br />(二) 发挥牵引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 259<br />(三) 加大研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基础不断夯实 259<br />(四) 培养创新精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260<br />(五) 全面规划布局,围绕“三城一区”制定“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 260<br />(六) 夯实政策支撑,设立“高精尖”基金等以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62<br />二、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262<br />(一) 解决“高精尖”产业体系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262<br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性技术突破仍存在难度 263<br />(三) 科研成果转化存在政策法规和制度创新两方面的问题 263<br />(四) 企业创新创业生存环境有待完善 264<br />三、新时期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与任务 264<br />(一)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264<br />(二)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65<br />参考文献 268<br />第二十章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269<br />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69<br />(一) 多措并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69<br />(二) 聚焦三大核心产业,以战略眼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71<br />(三)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272<br />(四)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型企业 272<br />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272<br />(一) 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272<br />(二) 产业链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关键技术缺乏应用市场 273<br />(三) 与制造业相配套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273<br />(四) 新兴企业跨区域、跨国经营能力不足 273<br />三、新时期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与任务 274<br />(一)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274<br />(二)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74<br />四、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保障 275<br />(一)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276<br />(二)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276<br />(三)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276<br />(四) 实施人才引领战略 276<br />(五)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276<br />(六) 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77<br />参考文献 277<br />第二十一章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278<br />一、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79<br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279<br />(二)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集中力量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279<br />(三)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281<br />二、新时期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机遇和挑战 281<br />(一) 贸易摩擦给产业高端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281<br />(二)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发展形势变化 281<br />(三) 高端人才集聚明显不足 282<br />(四) 政府扶持计划存在缺陷 282<br />(五) 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 282<br />(六) 产业土地空间制约明显 282<br />三、新时期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83<br />(一) 建设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283<br />(二) 定制“重大技术清单”攻关计划 283<br />(三) 精准化定制补链行动 283<br />(四) 实施新技术梯次化发展策略 284<br />(五) 培育谋划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284<br />(六) 积极争取重大产业项目布局 284<br />(七) 引导企业专、精发展 284<br />(八) 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285<br />(九) 加速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 285<br />(十) 实施精准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285<br />(十一)加快打造专业化园区 286<br />(十二)促进形成各区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 286<br />(十三)加强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合作 286<br />(十四)促进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交流 287<br />参考文献 287<br />第二十二章 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288<br />一、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88<br />(一) 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突出 288<br />(二) 创新引领能力不断提高 289<br />(三) 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289<br />(四) 产业主体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289<br />(五) 产业要素和环境持续优化 290<br />二、新时期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机遇和挑战 290<br />(一) 国内外形势变化 290<br />(二) 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和绿色经济迈入新阶段,广州市科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br />发展迎来更多机遇 291<br />(三)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发展新格局和“四新”建设为广州市协同发展带来<br />更多空间 292<br />三、新时期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93<br />(一) 构建“3+5+5”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体系 293<br />(二) 构筑“123+N”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 295<br />(三) 集群生态梯次发展,区域、国际协同发展 297<br />四、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00<br />(一)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301<br />(二) 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301<br />(三) 完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 302<br />(四) 创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303<br />(五) 建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304<br />(六) 完善产业环境支撑体系 304<br/>参考文献 305<br />第二十三章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307<br />一、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307<br />(一) 产业整体态势发展良好,创新引领能力持续增强 307<br />(二) 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高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308<br />(三)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 308<br />二、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309<br />(一) 关键产业环节亟须向高端升级 309<br />(二) 经济增长方式亟须转型 309<br />(三) 产业集群规模亟须提升 309<br />(四) 创新能力建设亟须深化 310<br />(五) 国产化关键材料与设备缺乏试验验证平台 310<br />三、新时期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与任务 310<br />(一)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面提升创新链 311<br />(二)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补强产业链 311<br />四、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障措施 312<br />(一) 加强国家在重大产业布局中的顶层设计与整体统筹 312<br />(二) 建立面向集成电路与液晶面板等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公共服务与验证平台,<br />加速关键“卡脖子”环节的国产替代 312<br />(三) 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 313<br />(四) 加强产学研融合相关政策的规划和投入,培养适应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br />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314<br />(五) 加强在生物、集成电路及未来产业等领域的重大支撑性平台建设 314<br />参考文献 315<br />第二十四章 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316<br />一、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16<br />(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新兴领域迅速成长 317<br />(二)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部分领域形成龙头企业 317<br />(三) 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一批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317<br />(四) 新能源产业蓄势发展,核电发展成优势 317<br />(五) 生物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培育新的增长点 317<br />(六) 节能环保产业亮点频现,装备领域表现突出 318<br />二、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势 318<br />(一)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宏观协调和服务能力 319<br />(二)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 320<br />(三) 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 320<br />(四)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321<br />(五) 加快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和集聚 321<br />(六) 加强开放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322<br />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2<br />(一) 产业总体规模较小 322<br />(二) 区域协同不够,产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322<br />(三) 集聚程度不高,特色产业集群有待强化培育 322<br />(四) 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撬动作用不足,对中小企业投资支持不够 323<br />(五) 中小企业发展存在一定障碍 323<br />四、新时期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23<br />(一)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324<br />(二) 聚焦产业集群特色,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324<br />(三) 发挥基础优势,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324<br />(四) 探索四川省国有投资基金混改,建立市场投资机制、投资人激励机制和<br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325<br />参考文献 3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