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聚酰亚胺摩擦学

聚酰亚胺摩擦学

  • 字数: 309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王齐华 王廷梅 裴先强
  • 商品条码: 97871117331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6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聚合物材料摩擦学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的近年来其课题组在聚酰亚胺摩擦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5章,首先介绍了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设计、结构与摩擦学性能的关系及其摩擦学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然后分别阐述了热塑性和热固性聚酰亚胺及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和机理,接着探讨了极端条件下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最后从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金属摩擦界面的物理、化学作用出发,阐明了对偶表面转移膜的形成在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中的关键作用。本书可作为摩擦学、材料学、聚合物材料等相关研究领域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习的参考书,同时对从事聚合物减摩抗磨复合材料设计的工程师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齐华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第一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主要从事聚合物自润滑复合材料摩擦学、空间环境材料失效行为,以及苛刻条件下的润滑材料和密封技术研究,发表论文3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0余件。王廷梅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聚合物自润滑、密封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用航天科研项目、973计划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在内的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裴先强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主要从事聚合物材料的滑动摩擦磨损、粒子侵蚀磨损及其防护、微观摩擦磨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序前言第1章绪论1.1聚酰亚胺的特点1.2聚酰亚胺的分类1.2.1热塑性聚酰亚胺1.2.2热固性聚酰亚胺1.3耐高温热固性聚酰亚胺材料1.3.1耐高温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设计1.3.2苯并咪唑结构调控聚酰亚胺的耐温性能1.3.3热固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1.4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与其摩擦学性能1.5聚酰亚胺的摩擦学改性1.5.1填充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1.5.2填充改性热固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1.6聚酰亚胺摩擦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第2章热塑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2.1不同单体构型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结构设计及其摩擦磨损性能2.1.1引言2.1.2不同单体构型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结构设计、制备及表征2.1.3不同单体构型热塑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2.1.4不同单体构型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磨损率与其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2.1.5不同单体构型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磨损机理2.1.6小结2.2含苯并咪唑结构热塑性聚酰亚胺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2.2.1引言2.2.2含苯并咪唑结构热塑性聚酰亚胺的制备2.2.3含苯并咪唑结构热塑性聚酰亚胺的化学、物理及机械性能2.2.4含苯并咪唑结构热塑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2.2.5小结2.3短切碳纤维含量及表面处理对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2.3.1引言2.3.2短切碳纤维含量对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2.3.3短切碳纤维表面处理对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2.3.4小结2.4短切碳纤维和固体润滑颗粒复合填充改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2.4.1引言2.4.2短切碳纤维增强、石墨和纳米SiO2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2.4.3小结2.5短切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的极限PV值2.5.1引言2.5.2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2.5.3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2.5.4小结2.6短切玄武岩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2.6.1引言2.6.2短切玄武岩纤维含量对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2.6.3短切玄武岩纤维增强固体润滑剂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2.6.4小结2.7芳纶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基摩擦材料的组分和表面织构设计及其摩擦磨损性能2.7.1引言2.7.2新型摩擦材料的设计依据2.7.3聚酰亚胺基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其对超声电动机输出特性的影响2.7.4聚酰亚胺基摩擦材料的表面织构设计及其摩擦磨损性能2.7.5小结2.8碳纳米管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8.1引言2.8.2分子模型构建、优化与动力学平衡2.8.3摩擦副分子模型构建与动力学平衡2.8.4碳纳米管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微观摩擦磨损性能2.8.5小结参考文献第3章热固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3.1不同分子结构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摩擦磨损性能3.1.1引言3.1.2不同结构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物理、机械性能3.1.3不同结构热固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3.1.4小结3.2含苯并咪唑结构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摩擦磨损性能3.2.1引言3.2.2含苯并咪唑结构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物理、机械性能3.2.3含苯并咪唑结构热固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3.2.4小结3.3PEPA封端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设计及高温摩擦磨损性能3.3.1引言3.3.2PEPA封端热固性聚酰亚胺的设计制备及其热性能3.3.3PEPA封端热固性聚酰亚胺在不同温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3.3.4小结3.4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3.4.1引言3.4.2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3.4.3纤维增强、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填充聚酰亚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摩擦磨损性能3.4.4小结3.5纳米SiO2与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对聚酰亚胺自润滑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3.5.1引言3.5.2芳纶浆粕增强、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3.5.3小结3.6软金属Ag-Mo杂化改性聚酰亚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机理3.6.1引言3.6.2软金属Ag-Mo杂化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3.6.3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极端条件下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4.1热塑性聚酰亚胺合金的制备及其低温摩擦磨损性能4.1.1引言4.1.2热塑性聚酰亚胺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物理、机械性能4.1.3热塑性聚酰亚胺合金在低温下的摩擦磨损性能4.1.4石墨与PTFE对热塑性聚酰亚胺合金低温摩擦磨损性能的改性作用4.1.5小结4.2低地球轨道原子氧辐照对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4.2.1引言4.2.2原子氧辐照对固体润滑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4.2.3温度交变环境下原子氧辐照g-C3N4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4.2.4小结4.3γ射线辐照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高温摩擦磨损行为4.3.1引言4.3.2γ射线辐照对聚酰亚胺及其复合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4.3.3γ射线辐照对聚酰亚胺及其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4.3.4小结4.4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极端苛刻条件下的摩擦与磨损机制4.4.1引言4.4.2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不同PV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4.4.3小结参考文献第5章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金属摩擦界面的物理、化学作用5.1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硬质金属摩擦界面的物理、化学作用5.1.1引言5.1.2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与不同金属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5.1.3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及转移膜的纳米结构和组成5.1.4小结5.2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镍铬硼硅涂层的摩擦界面物理、化学作用5.2.1引言5.2.2MCS35、NiCrBSi与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配副时的摩擦磨损性能5.2.3常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转移膜的结构和组成5.2.4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转移膜的结构和组成5.2.5小结5.3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轻质金属摩擦界面的物理、化学作用5.3.1引言5.3.2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与铝合金、铜合金及轴承钢配副时的摩擦磨损性能5.3.3低PV条件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与不同对偶配副时界面的物理、化学作用5.3.4中高PV条件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与不同对偶配副时界面的物理、化学作用5.3.5小结5.4离子液体表面改性多孔纳米颗粒对水润滑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不锈钢配副界面作用的影响5.4.1引言5.4.2离子液体表面改性多孔纳米SiO2的物理、化学性能5.4.3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在水润滑条件下的界面物理、化学行为5.4.4小结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