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文学照亮大地遗产:论冯骥才

当文学照亮大地遗产:论冯骥才

  • 字数: 317
  • 出版社: 作家
  • 作者: 向云驹
  • 商品条码: 97875212156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与冯骥才在学术方面长期合作,几十年来追踪观察,写下一系列研究多侧面冯骥才的文章,精选篇什结成此集。全书分为“文学冯骥才”“民艺冯骥才”“思想冯骥才”“冯骥才与传统村落保护”“冯骥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冯骥才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六编,重点在于其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二十年来身体力行的勇敢实践、不凡成就和经验,总结其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思考、识见和情怀,并上升到思想和方法论高度,学术视野宽广,立意深远。全书一以贯之的是一种“大文化”观,重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立场,兼及文化比较与文化借鉴。在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尤具理论指导的意义。
作者简介
向云驹,现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任。曾任第八届中国作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人文地理与生态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哲学问题及其他》《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等十余部著作。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中国口头文学经典丛书》等。曾获中国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一等奖、文章类一等奖,诗歌获《人民文学》等主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杂文作品曾获人民日报奖、北京杂文奖等。系国家版权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表彰。
目录
目 录 自 序/1 第一编 文学冯骥才   从身体人类学走向身体美学和身体哲学 /3   晾晒木佛身上的毒霉 /22   当文学进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以后 /26   关于民间文学数字工程二三事 /37   序《以思想立:冯骥才研究专辑》 /40 第二编 民艺冯骥才   非凡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方法论意义 /45   论冯骥才的“民艺”思想 /51   十年辛苦不寻常 /62   五彩缤纷看民间 /66   年文化的阅读效果 /72   “民间自救”的壮举 /76   我看《大树》 /79 第三编 思想冯骥才   回应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国问题 /83   可贵的文化良知 /98   论冯骥才文化自觉思想的构成与意义 /101   思想以火花闪现的方式出场 /118   民间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124   面对一个巨大的存在 /131 第四编 冯骥才与传统村落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的后沟村范式 /139   中国传统村落十年保护历程的观察与思考 /151   《西塘宣言》的诞生始末及其深远影响 /162 第五编 冯骥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   冯骥才“天大”的那些书事 /181   研究方向和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材 /185   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及学术方法 /207   他是“非遗学”的首倡者 /227   论确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 /234   嘴巴不保护,申遗又何用 /24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248 第六编 冯骥才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一手抓抢救,一手抓传承/271   抢救遗产必须破解两大瓶颈/275   “我们的节日”的现状与思考/278   抢救濒危,记录历史/285   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贡献智慧、贡献知识、贡献力量 /291   我的2008年民协时间 /296   生活实践与理论学术比翼齐飞 /305   中法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世界性眼光 /313   与教科文组织合作:三大难题的破解与应对 /320   中国民间文艺六十年里的“三大战役” /325   中国民间文艺七十年的成就、贡献与宝贵经验 /334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开篇力作 /345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与冯骥才的贡献 /35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