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百年红墩(新疆牧区汉人的社会文化变迁)/汉民族研究丛书

百年红墩(新疆牧区汉人的社会文化变迁)/汉民族研究丛书

  • 字数: 27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罗意|责编:金燕|总主编:曾少聪
  • 商品条码: 97875227035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嵌入新 疆阿尔泰山草原深处,与哈 萨克、蒙古、维吾尔、回等 族农牧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 的汉族群体社会文化变迁的 民族志报告。本书以田野调 查资料和地方文本资料为基 础,重构了近代以来汉族在 阿尔泰山草原“迁移-扎根- 发展”的生活史和红墩社区 的发展史,展现了汉族在经 济生活、社会结构、文化生 活等层面在地化与融合性文 化生成的过程,剖析并分析 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的历史经验、现实形态 与发展趋势。新疆牧区汉人 的社会文化变迁是国家在场 、边地情境与人群抉择互动 的结果,相关研究不仅能为 认识近代以来新疆牧区的巨 变、边地/边民与国家的关 系及其变化提供新视角,拓 宽汉人社会人类学研究视域 ,也可以丰富中华民族共同 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的研究。
目录
绪言 一 田野偶遇 二 汉人社会人类学研究脉络 三 新疆汉人社会研究 四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克兰河畔的红墩 第一节 克兰河畔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红墩的多族群社会体系 一 蒙古族 二 哈萨克族 三 汉族 四 维吾尔族 五 回族 第三节 田野点:萨亚铁热克村 第二章 迁移与苦难记忆 第一节 谁是“老户儿家” 一 关内到关外 二 到克兰河畔 三 “三进三出”红墩 第二节 新时代的迁移故事 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边地汉人认同之建构 第三章 汉人的混合经济 第一节 老户儿家的混合经济 一 老户儿家的混合生计模式 二 老户儿家的经济情况 第二节 汉人新移民的混合经济 一 新移民的混合生计模式 二 当前红墩汉人的经济情况 第三节 作为生存策略的“混合经济” 第四章 老户儿家的婚姻与社会关系网 第一节 复杂多样的婚姻形式 一 群体内婚 二 族外婚 三 其他婚姻形式 第二节 “扯扯秧”社会关系网络 第五章 新移民的社会关系网 第一节 新移民主要的社会关系 一 亲缘关系 二 姻缘关系 三 其他关系 第二节 社会关系网的结构与功能 一 社会关系网的结构 二 社会关系网的功能 第六章 家庭与家庭关系 第一节 老户儿家的家庭与家族 一 老户儿家的家庭人口规模 二 老户儿家的家庭类型 三 家庭的扩展、分化与传续 四 老户儿家的家族化进程 第二节 新移民的家庭与家庭的空巢化 一 新移民的家庭结构 二 家庭的空巢化 第三节 家庭关系及其变化 第七章 民间信仰与文化在地化 第一节 红墩汉人的民间信仰 一 不完整的仪式 二 葬礼:仪式不完整性的案例 三 隐匿的信仰 四 不完整性的成因:与天山北路汉人社会的比较 第二节 红墩汉人文化的在地化 一 物质文化 二 精神文化 三 红墩汉人文化的特征 第八章 族群关系 第一节 族群共生关系的生成 一 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 二 共生互补关系的构建 第二节 族群共生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一 族群共生关系的传承与发展 二 族群共生记忆的再现与重塑 第三节 共生:族群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结论 一 新疆汉人社会的特性 二 新疆汉人社会研究的价值 附录1 老户儿家部分姓氏的家谱 附录2 老户儿家祖籍地与迁移时间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