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精)

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精)

  • 字数: 38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彭林|责编:李信
  • 商品条码: 97875598278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6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礼 学在古代朝鲜(1910年 以前)的流传、本地化过 程,分上、中、下三编。 上编对朝鲜三国时代、高 丽时代、朝鲜时代、中国 乾嘉时期中国礼学在古代 朝鲜的播迁情况进行了整 理;中编介绍了古代朝鲜 在国家制度、社会教化层 面吸收中国礼学思想进行 的建设;下编则关注于古 代朝鲜著名的礼学家对中 国礼学的探讨研究。全书 基本覆盖了礼学思想涉及 的主要层面,对于理解古 代中国和古代朝鲜的文化 借鉴、吸收具有指导性参 考价值。
目录
导读 上编 一、三国时代中国古礼的初步传播 三国时代是朝鲜半岛开始走向全面儒家化的滥觞期,中原王朝礼仪文明在此时得到了初步的传播。 二、高丽时代的儒学与礼制 高丽时代的礼制比之三国时代已有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礼制的格局已经基本建立。但总体而言,还远远没有进入到礼制化的时代。 三、朝鲜时代《朱子家礼》的播迁 《家礼》的推广,使朝鲜从偏在四夷的化外之地,发展成为“虽兵戈创残,委巷治丧之家犹秉朱礼”的礼仪之邦,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的文化面貌,并深刻地影响着朝鲜社会的文化走向。 四、乾嘉时期朝鲜学者的燕行 “北学派”通过对中国社会的亲身游历和考察,看到中国不仅没有成为夷狄、犬羊,而且文物灿烂,依然是中华文明的大宗之所在,提出了向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文化学习的主张。 中编 五、《经国大典》与朝鲜时代的职官礼 《经国大典》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官制文献,也是朝鲜王朝最重要的法典之一。它的诞生意味着朝鲜官政正在走向成熟,显示了朝鲜礼制建设所达到的新水平。 六、《国朝五礼仪》与朝鲜礼仪制度的确立 《国朝五礼仪》是一部博采中国古今礼仪之长,又糅入朝鲜色彩的国家大典,对于稳定长达五百余年的朝鲜王朝,对于敦化民俗,都起了重大的影响。 七、朝鲜时代的礼讼与君统、宗法诸问题 所谓礼讼,是指在宗法制度下,由于王位继承的正统性、丧服的等差、宗室勋戚的封号等礼仪问题所引起的争讼。朝鲜社会性质与中国相同,但礼讼频繁与激烈的程度却远远超过中国。 八、朱熹礼学与朝鲜时代乡风民俗的儒家化 在朝鲜走向儒家化的进程中,乡风民俗的变化极为明显。从儿童、学校到乡村、家庭,无不以儒家思想为行为准则。朝鲜王朝持续的时间达五百余年,与社会、家庭的稳定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而朱熹则是朝鲜时代乡风民俗儒家化的功臣。 下编 九、郑逑与《五先生礼说》 《五先生礼说》为朝鲜礼学史上之重要著述,史料详赡,史实与理论并重,极富学术价值,读者可由此探究圣人制礼之本意,而知晓权度折衷、临时应变。 十、《家礼辑览》与金沙溪的解经之法 尽管朝鲜时代是性理之学盛行的时代,但依然不乏通晓汉学门径、精于考据之学的学者。金沙溪谙熟《周礼》《仪礼》《礼记》及历代典籍,《家礼辑览》的解经成就,堪称朝鲜时代礼学家的典范。 十一、丁茶山礼学与清人礼学之比较 朝鲜立国以后的几百年中,社会稳定,中间没有出现像明清之际那样的政权更迭,宋明理学不仅没有受到冲击,而且成为朝野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从某种程度上说,茶山礼论,是朱熹性理学说中包含的礼学思想延续。 十二、茶山的考据学 明亡之后,中原学风丕变,考据学蓬勃兴起。而朝鲜学术界并没有出现类似的变化,主流学术仍是性理学,因而考据学家不多,比较重要的只有秋史金正喜和茶山丁若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