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增订版)(精)/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增订版)(精)/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 字数: 30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陈春声|责编:谭徐锋//王子恺
  • 商品条码: 97873032553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7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清代档案中搜集 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 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 ,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 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 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 期趋势,从而描述了一个以 广州、佛山为中心,联结广 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 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 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讨论 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 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附录 收入作者后续研究的数篇力 作,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学术 风貌。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 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研究构想 第三节 本书的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米粮地区差价与米粮市场的运作 第一节 广东与省外的米粮贸易 第二节 广东省内的粮食贸易 第三节 市场中心与米粮贸易 第四节 米粮市场上的商人 第三章 米价变化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18世纪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 第二节 关于市场整合的数理分析 第三节 18世纪广东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 第四章 粮食问题与基层社会 第一节 政府、士绅与粮食流通 第二节 赈灾和救济 第三节 粮食仓储与社会控制 第五章 结语——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附录一 清代的粮价奏报制度 一、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基本情况 二、粮价单的可比性问题 三、粮价单的可靠性问题 附录二 康熙四十六年至雍正十三年(1707-1735)广东米价 附录三 乾隆元年至嘉庆五年(1736-1800)广东米价数据的资料来源 附录四 地方志和其他文献中有关18世纪广东粮价的记载 附录五 从“倭乱”到“迁海” ——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 一、引言 二、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的模糊 三、安插“抚民”与“抚贼”问题之呈现 四、筑城建寨与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 五、“乡兵”之组织与乡村军事化 六、清初政局混乱与乡民之“自保” 七、结语 附录六 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 ——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 一、问题的提出 二、“九军之乱”所见之“语音不类”问题 三、“迁海”与“复界”对族类关系的影响 四、族谱纂修与祖先来源“历史记忆”的塑造 五、近代城市生活与“族群”意识的自觉 六、《岭东日报》与教科书问题的争论 七、《客家研究导论》的意义 附录七 走向历史现场 ——“历史·田野丛书”总序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