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家视野下的中国法制现代化(精)

家视野下的中国法制现代化(精)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李拥军|责编:郑秀艳
  • 商品条码: 97875426692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系统地剖析了家庭制度形成的内在机理, 阐释了性、婚姻、家庭、亲属在法律上的意义,揭 示了中华亲伦传统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应然逻辑和 可能动因,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过程中去亲伦传统化 的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分析了“家”如何对中 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实践、权利形态构成重要影 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关照“家”的意义上 重建中国法治的主体性的主张。该书从传统到现代 ,从国内到国际,从理论到实践,从文化到制度, 从立法到司法,从普遍规律到中国经验,力求较为 系统地阐释家庭在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功用,试图 通过对中国人重家的逻辑动因的剖析以及对近现代 以来“家” 传统被人为中断的反思,探索出符合中 国人生活逻辑的法治运作模式。
目录
第一章 婚姻制度的生物学解释 一、自私的基因与婚姻关系的形成 二、基因传播与婚姻形态的演变 三、两性权力的博弈与婚姻制度 四、基因传递与近亲不婚 五、由人的生物学性征而引发的对婚姻立法的思考 第二章 家庭制度的功能性考察 一、“何以有家”——家庭制度的形成机理 二、“何以有孝”——家庭伦理的形成机理 三、性、婚姻、家庭、亲属——与家庭有关的法的四个基本范畴 第三章 中华亲伦法律传统的特点及近代命运 一、农业文明与家文化 二、传统中国法律的亲伦性的特征 三、亲伦法律传统的近代转型 第四章 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省思 一、“礼法之争”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 二、“礼法之争”背后的理性主义冲突 三、“礼法之争”背后的“中国国情论”和“普适经验论” 四、法律和伦理是“分”是“合”:“礼法之争”带给现代社会的思考 第五章 “亲属相奸”条款消亡背后的思考 一、传统法律对亲属相奸行为的惩罚 二、乱伦为罪的法文化学解释 三、乱伦罪在近现代中国的命运 四、对当代中国刑事立法中乱伦罪缺失的反思 五、家庭伦理的重建与乱伦罪的复归 第六章 “孝”的法治难题及其理论破解 一、身份型的“孝”与契约型的法的冲突 二、“孝”的内在性与法的外部性之间的矛盾 三、“孝”的差别主义与法的普遍主义之间的抵牾 四、“孝”的法治难题的理论破解 第七章 法律对亲属调整的文本表达与实践运作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亲属法律制度的转型 二、法律对亲属调整的官方表达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三、“行动中的法律”:中国亲属法的司法表达与实践运作 四、当下中国法律对亲属调整的应然面相和现实出路 第八章 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 一、“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 二、亲属作证豁免权的中国面相:部门权力博弈下的“亲亲相隐”立法 三、“亲亲相隐”的复兴与迟滞:来自文化传统的动力与阻力 四、亲属豁免权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和出路 第九章 家事司法的中国模式 一、家事司法的“政治动力学” 二、致力于情感修复和心灵征服技术的司法 三、服务于“自我技术”的司法 四、作为一种“仿古”技术的司法 五、对当下中国家事司法改革路径的评析与思考 第十章 “家”视野下的中国法治的主体性 一、“家”型塑下的中国人权利观念的特殊性 二、重“家”的生活实践对中国法律运作方式的影响 三、“家”的思维对现代法治的可能性贡献 四、“家”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法治的建构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