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基于建构理论的量表设计/21世纪学习与测评译丛

基于建构理论的量表设计/21世纪学习与测评译丛

  • 字数: 240
  • 出版社: 湖南教育
  • 作者: (美)马克·威尔逊|责编:李军|译者:黄晓婷
  • 商品条码: 97875539648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6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7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设计量表的步骤来组织各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先总体介绍一共需要哪些步骤,其后的四章分别阐述四个步骤,即建构图、项目设计、结果空间和测量模型这四个“构建模块”。再接下来的三章主要介绍对量表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包括通过运算画出实证的建构图、估算量表信度,验证量表效度等。本书还介绍了选择题、开放题、表现性项目、李克特式项目、格特曼式项目、行为观察、访谈等多种不同的项目形式。 本书每一章开头的“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部分是对该章节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末尾的“其他参考资料”为有兴趣进一步探究的读者提供了索引;“课后练习”则可供读者练习运用所学到的概念。部分章节还有“附录”,主要用来呈现量表设计中的更多细节,或者是一些计算过程和分析结果。全书还用了很多例子来解释如何运用量表设计的相关方法,有些案例是行为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有些是教育领域的学业水平考试或表现性评价,也有情感态度方面的问卷,健康状况量表等。
作者简介
马克·威尔逊Mark Wilso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教授。 马克·威尔逊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测量和应用统计,具体包括开发测量统计模型、评估儿童各领域发展情况、形成性评价,以及在问责制中使用评估数据等。 他已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30余篇,出版专著15本。 马克·威尔逊教授曾担任美国教育测量委员会主席、国际心理测量学会主席、美国国家教科院院士等职务。他还获得过多个专业奖项,包括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颁发的鲍勃·林恩Bob Linn奖和加州教育研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xiii 中文版前言 xiii 第一部分 建构模型 第一章 测量工具设计的“四个构建模块” 3 1.0 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 3 1.1 什么是测量 3 1.2 建构图 4 1.3 项目设计 7 1.4 结果空间 9 1.5 测量模型 11 1.6 利用“四个构建模块”编制测量工具 13 1.7 其他参考资料 14 1.8 课后练习 14 第二部分 测量工具设计的“四个构建模块” 第二章 建构图 17 2.0 本章预览和关键概念 17 2.1 建构图 17 2.2 建构图示例 19 2.2.1 PF-10健康调查 19 2.2.2 IEY科学测验 20 2.2.3 案例:学习活动问卷 20 2.2.4 “什么是好的教育”访谈示例 22 2.2.5 一个历史悠久的案例:Binet和Simon(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22 2.3 用建构图来辅助测量工具的编制 24 2.4 其他参考资料 25 2.5 课后练习 27 第三章 项目设计 29 3.0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 29 3.1 项目的概念 29 3.2 项目设计的要素 31 3.2.1 建构要素 31 3.2.2 描述要素 31 3.3 项目形式与项目编制的步骤 34 3.4 倾听被试的想法 37 3.5 项目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9 3.6 其它参考资料 40 3.7 课后练习 40 附录:项目审议小组 41 第四章 结果空间 43 4.0 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 43 4.1 结果空间的属性 43 4.1.1 定义明确的类别 44 4.1.2 以研究为基础的类别 45 4.1.3 在特定情境下的类别 45 4.1.4 有限且无遗漏的类别 45 4.1.5 有序递进的类别 46 4.2 将结果空间与建构图关联起来的环节:赋分 46 4.3 构建结果空间的一般途径 47 4.3.1 现象描述分析法 48 4.3.2 学习结果的结构分类法 (“SOLO”分类法) 50 4.3.3 Guttman项目 52 4.4 其他参考资料 55 4.5 课后练习 56 附录:项目试测 56 第五章 测量模型 58 5.0 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 58 5.1 两种测量方法与测量模型的结合 58 5.2 建构图与罗氏模型 61 5.2.1 怀特图 61 5.2.2 反应向量建模 67 5.2.3 案例:“PF-10” 68 5.3 多元计分的项目 70 5.3.1 继续以“PF-10”为例 73 5.4 经典测验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 75 5.5 其他参考资料 75 5.6 课后练习 75 第三部分 控制测量工具质量的方法 第六章 选择和评价测量模型 78 6.0 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 78 6.1 对测量模型的要求 78 6.2 测量 84 6.2.1 解释与误差 84 6.2.2 项目拟合 86 6.2.3 被试拟合 90 6.3 其他参考资料 93 6.4 课后练习 93 第七章 信度 95 7.0 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 95 7.1 测量误差 95 7.2 测量误差概述 99 7.2.1 内部一致性系数 99 7.2.2 重测信度系数 100 7.2.3 复本信度系数 101 7.3 评分者间一致性 101 7.4 提高信度的常用方法 103 7.5 其他参考资料 103 7.6 课后练习 104 第八章 效度 105 8.0 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 105 8.1 基于测量内容的证据 105 8.2 基于反应过程的证据 106 8.3 基于内部结构的证据 106 8.3.1 基于建构图的证据 106 8.3.2 基于项目设计的证据 109 8.4 基于建构与其它变量的关系的证据 113 8.5 基于测量工具的使用所带来的影响的证据 114 8.6 进行效度论证 115 8.7 其他资料来源 115 8.8 课后练习 116 附录: 等级相关系数与项目功能差异的计算 117 第四部分 开始,而非结束 第九章 测量的后续步骤 121 9.0 本章概览和关键概念 121 9.1 超越建构图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 121 9.1.1 认知心理学对测量的启示 122 9.1.2 情境视角 123 9.1.3 未来发展趋势 124 9.2 其他测量模型:源自于统计模型 124 9.2.1 更复杂的测量模型 125 9.2.2 在统计模型中加入认知结构参数 126 9.2.3 对认知结构建模的一般统计方法 127 9.2.4 未来发展趋势 127 9.3 对教育测评领域的深入分析 128 9.3.1 以发展的观点为基础 128 9.3.2 教学与评估相匹配 130 9.3.3 由教师进行操作和管理 131 9.3.4 通过证据检验质量 133 9.4 测量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36 9.5 其他参考资料:更多理论观点 137 9.5 课后练习 138 参考文献 1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