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行知之间: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健康文化建设

行知之间: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健康文化建设

  • 字数: 264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李振良
  • 商品条码: 97875136491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5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化论角度出发,认为公众健康是文化的基础,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壮或长寿,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首先是个人的事,在健康文化中个人是建设的重要主体,在享有充分的健康权益的同时,需承担树立科学健康观、主动提高健康素养、塑造健康行为等责任。国家作为健康文化建设的引导者,拥有健康的定义权、立法权以及健康资源配置调节权,应承担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等职责,构建全民“大健康”体系。基层政权和自治机构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医疗组织、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在健康文化建设中从自身的专业和优势出发,承担健康教育与教育促进的各项职能。如此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密切配合的健康文化建设机制,形成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当前,随着以人类基因组、干细胞、克隆技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形成,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健康等为推进健康文化增添了 “翅膀”,但也带来了诸如公正公平、隐私保护等新的问题,这预示着健康文化建设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以“知行合一”的方式促进健康文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振良(1968-),男,河北省河间市人,先后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哲学硕士、法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北北方学院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河北省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入选第二批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是第三批国家创新型企业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健康文化、科技政策。 近年来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身心之间: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医患之间:从医疗纠纷到公众理解医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主编《医学实践伦理案例解析》、参编《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案例解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全文收入人卫集团“临床决策助手”)。参与多项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重大技术创新政策咨询项目,并参编《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中国创新型企业案例》《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理论研究》等相关论著12部。
目录
绪论健康文化的“行”与“知” 第1章“和阴阳”:文化视域中的“健康” 一、健康的文化属性 (一)健康的地域性 (二)健康文化的继承性 (三)健康文化的民族性 (四)健康与文学隐喻 (五)健康文化的融合与借鉴 二、中国健康文化的源头 (一)健康的标准 (二)健康标准的多元性 (三)追求健康的手段 三、从医学文化到健康文化 (一)医学不足以解决健康的全部问题 (二)健康模式是医学模式进化的方向 (三)从知识健康观到文化健康观 (四)复兴传统与民族健康文化 四、余论 第2章“治未病”:健康文化的“中国模式” 一、卫生工作“四大方针” (一)面向工农兵 (二)预防为主 (三)团结中西医 (四)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二、爱国卫生运动 (一)防疫运动 (二)爱国运动 (三)卫生运动 (四)健康教育和促进运动 (五)群众运动 (六)科技运动 (七)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 (八)简评 三、“赤脚医生” (一)“赤脚医生”的概念 (二)“赤脚医生”的产生与发展 (三)“赤脚医生”的退出 四、新世纪瘟疫 (一)疫病暴发 (二)全球恐慌与严防死守 (三)诊断与防控 (四)卫生公共政策变革 (五)展望 目录五、余论 第3章“微健康”:公众的健康权责 一、提高“健商” (一)“健商”概念 (二)“健商”的内涵 二、个人健康权益 (一)生命健康权 (二)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享有权 (三)健康知识和信息获取权 (四)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使用权 (五)健康安全权 (六)环境健康权 (七)特定人群健康权 三、公众的健康责任 (一)树立科学健康观 (二)重视心理健康 (三)主动提高健康素养 (四)塑造健康行为 (五)“治未病”保持健康 (六)理解健康经济与政策 (七)尊重和保障他人与公共健康 四、余论 第4章“大健康”:国家的健康责任 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思想起源 (二)产生发展 (三)观点探析 二、国家健康权力 (一)健康定义权 (二)健康立法权 (三)健康资源配置调节权 三、国家的健康责任 (一)普及健康生活 (二)优化健康服务 (三)完善健康保障 (四)建设健康环境 (五)发展健康产业 (六)维护健康公平 四、从“大卫生”到“大健康” (一)从“卫生”到“大卫生” (二)“大健康”解读 五、余论 第5章“健康人人”:健康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与路径 一、政府及专业部门 (一)政府机构 (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三)医疗卫生机构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五) 门 二、健康文化产业 (一)中医药文化产业化探讨 (二)休闲农业提供健康环境 三、社会组织 (一)专业团体 (二)社区草根组织 四、群众性基层组织 (一)城市基层组织 (二)乡村基层组织 五、余论 第6章“E健康”:数字时代的健康文化 一、“数字健康” (一)数字医院 (二)数字健康的几个方面 (三)数字健康的益处 二、数字健康工程 (一)数字医学工程 (二)人工智能与健康 (三)“数字化”人 (四)数字医学 (五)精准医学 三、数字健康的伦理审视 (一)数字技术带来的健康问题 (二)信息伤害 (三)健康隐私 (四)公平与公正 (五)人的主体与尊严 四、余论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表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