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适应与选择--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西师教育论丛

适应与选择--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西师教育论丛

  • 字数: 31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张俊宗|总主编:万明钢
  • 商品条码: 97875203434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日“西北少数 民族聚居区高校办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在 理论研究部分,围绕研究主题,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 等多种研究方法,提出民族聚居区高校要形成的“四 位一体”功能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突出政治可 靠、业务适切和扎根基层;在教学模式上要形成以“ 分类、分层、分级”为主的“三分”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双语教学方面提出并实践以课程建设为突破点的 “七化”分类并进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在师资队伍 建设方面提出以“自有教师为基础,兼职教师为充实 ”模式,且配合“三学制”改革,以破解师资队伍建 设的难题;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形成以“三化 四育”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并始终贯穿在校 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实证研究部分,主要是针对 样本高校在本书所提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育实践总结 与反思。
作者简介
张俊宗,1963年生,河南偃师人,教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行政学研究,先后在《光明口报》《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著有《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面向21世纪的高等民族师范教育》等学术著作6部。一主持完成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先后荣获甘肃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2010年荣获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奖,2012年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总论篇 一 绪论 (一)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的特征 (二)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研究的意义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及其构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 四位一体: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的功能模式 (一)高校功能概论 (二)四位一体: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的功能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三 三个要求: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含义 (二)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的意义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四)三个要求: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构建 四 因材施教: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多样化教学概述 (二)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背景分析 五 分类并进: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民汉双语教学模式 (一)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开展民汉双语教育的意义 (二)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困境 (三)分类并进: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民汉双语教学模式 六 “两类”和建: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一)民族聚居区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二)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高校引进兼职教师的必要性 (三)“两类”和建: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构建 七 “三化四育”: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的校园文化特征 (三)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四)“三化四育”: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实证研究篇 一 维护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稳定的实践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一)西部民族聚居区高校维护稳定工作的背景 (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措施与经验 (三)评析 二 民族文化传承中民族聚居区高校的作用分析——基于西北四所民族院校的调研报告 (一)将民族文化的传承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二)在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