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传统的移植--香港书法研究(1911-1941)

传统的移植--香港书法研究(1911-1941)

  • 字数: 492
  • 出版社: 浙江大学
  • 作者: 陈雅飞
  • 商品条码: 97873081486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陈雅飞著的《传统的移植--香港书法研究 (1911-1941)》将书法置于历史环境和文化脉络中 ,探讨1911至1941年香港书法的发展与整体文化氛围 的关系,考察其间重要书家与书家群体的书法活动和 书风,以解读香港早期书法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1911至1941的香港书法则分三个主要论题:逊清遗老 的南移及其在香港的文化活动;遗老以外的文人及其 活动与书法,其中涉及三个重要团体,即国画研究会 香港分会、香港书画文学社、中国文化协进会;香港 书法所展现从精英走向大众的现象,从雅集、展览、 教育、书画市场等方面,反映出香港书法从旧世界步 入现代社会的方式。香港早期书法是在殖民统治、社 会变迁和中国动荡的环境下,将移植而来的传统延续 下去,并以保守的品格,对时代作出回应。传统或保 守乃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折射,而书法传统的移植是文 化迁移的典型例子。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香港书法的前奏 第一节 王韬 第二节 潘飞声 第三节 流寓文人 第二章 遗老与传统书法 第一节 来自广东的遗老 一、延续传统的途径 二、旧式的文人交游圈 第二节 传统文学的延续 一、宋台秋唱(民初) 二、学海书楼(20世纪20年代) 三、正声吟社(20世纪30年代) 第三节 遗老书法的流播 一、民间的铭刻招牌 二、商人的交往应酬 三、市场的鬻书谋生 四、文人圈的翰墨来往 第四节 太史公体 一、帖学书风 二、馆阁面貌 三、篆籀与章草 第三章 文人书画圈 第一节 文人南下与新旧交替 一、遗老淡出 二、文人南下 第二节 蔡守、邓尔雅与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 一、蔡守和邓尔雅 二、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 三、粤港沪书画圈的萌芽 四、代表书家 第三节 杜其章 与香港书画文学社 一、杜其章 二、香港书画文学社 三、非非画报社 四、保存国粹与新旧共存 五、粤港沪书画圈的发展 六、代表书家 第四节 叶恭绰与中国文化协进会 一、叶恭绰 二、中国文化协进会 三、粤港沪书画圈的合流 四、代表书家 五、余论 第四章 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一节 雅集 一、樟园雅集和愉园雅集(民初) 二、北山诗社和南社湘集(20世纪20年代) 三、社团雅集(1926—1941) 第二节 展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