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精)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精)

  • 字数: 297
  • 出版社: 中信
  • 作者: (美)斯蒂芬·哈尔西|译者:赵莹
  • 商品条码: 978750868375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9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 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 欧洲殖民的触手遍及全球各处,1914年,全球84.4% 的土地都在欧洲人的统治之下。庞大如莫卧儿帝国, 广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殖民势力间 的争夺和英国的援助也没能让奥斯曼帝国保住领土。 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 有了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 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 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斯蒂芬·哈 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 ,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 哈尔西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 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经过 有意模仿和不断尝试,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那 是财富、官僚体制和枪炮的崭新结合。官员们增加税 收,扩大政府规模,建立起能够举全国之力的官僚体 系,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军队,在弱肉强食 的国际秩序中捍卫主权。这些探寻仅让中国在那个屈 辱的世纪里保有了低限度的独立,却为后来中国在国 际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 的建构1850-1949)》。
作者简介
斯蒂芬?哈尔西(Stephen R. Halsey) 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曾留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中国近代史,也研究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全球史。 哈尔西的研究注重近现代史与当下的连续性。《追寻富强》回到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之初,从时人对治国之道的探求中,寻找当代中国大国地位的伏笔;他正在写作的新书《失去的和谐?环境治理与的传统中国的遗产》则研究晚清到民国的环境政策和实践,探索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目录
序 引言 世界历史语境下的国家建构与帝国 第一章 欧洲列强的全球征服 第二章 对外贸易 第三章 财富 第四章 官僚体制 第五章 枪炮 第六章 交通运输 第七章 通信 结语 中国的国家建构(1850-1949) 注释 参考书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