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日常审美时代

日常审美时代

  • 字数: 218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李雷
  • 商品条码: 97875097626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得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审美与资本的合谋皆成为可能,当下可渭审美泛化的 时代,抑或是“日常审美时代”。由李雷编著的《日 常审美时代》通过“日常生活的美学思考”与“当代 艺术的生活转向”双重维度来“互文性”阐释当代社 会的日常审美景观。一方面,考察消费主义文化语境 之下的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等美学新形态的萌生与勃 兴,追踪“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在21世纪中国的理 论旅行,并在与唯美主义的“为生活而艺术”、中国 现代“人生艺术化”等生活价值观念的对比过程中, 探讨一种“日常生活美学”的可能性,其中不乏对当 代审美泛化的批判性思考;另一方面,主要以新型公 共艺术为典型,分析自杜尚、安迪·沃霍尔以来艺术 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弭,揭示当下艺术“祛魅” 与“跨界”等的具体表征,并对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 化,本土化的对抗与对话关系中的发展问题予以了个 人化思考。
作者简介
李雷,1982年生,山东泰安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编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美学史和都市审美文化研究。近年来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上编 日常生活的美学思考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还原 二 “老上海”日常审美景观 三 当代中国“审美泛化”表征 四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五 日常生活与感性 六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走向“日常生活美学” “内外兼修”:消费主义时代的身体美学 一 “身体美学”的提议 二 身体:从工具到本体 三 消费视像与身体美学悖论 颓废:一种现代审美范畴? 一 回到“颓废”概念本身 二 “世纪末”的精神产儿 三 颓废文艺及其美学品格 四 颓废作为一种审美范畴 唯美主义:“审美现代性的头一个产儿” 一 唯美派的“缪斯情结”和“纨绔精神” 二 唯美主义的矛盾品格 唯美主义艺术的非道德化解读 一 唯美主义与资产阶级道德 二 “所有的艺术都是非道德的” 三 唯美主义歧途:从“非道德”到“反道德” 唯美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 唯美主义者的日常审美规划 二 线性时间的断裂与审美的资本化 “慢慢走,欣赏啊!”——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理念 一 启蒙救亡语境下的人生选择 二 宗白华之“艺术的人生观” 三 朱光潜之“人生艺术化” 四 现代“人生艺术化”之精神内核 五 现代“人生艺术化”之价值批判与当下启示 是谁在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80后”集体怀旧之文化解读 下编 当代艺术的生活转向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构建——21世纪中国公共艺术生态考察 一 城市化与“城市家具” 二 多重权力话语支配下的中国公共艺术 三 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四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契合 日常生活审美与21世纪中国公共艺术 一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分化 二 艺术重返生活与审美回归感性 三 公共艺术的出场 四 艺术的公共性与审美的民主化 五 审美民主化:任重而道远 从城市雕塑走向公共艺术——“2012全国十大丑陋雕塑”评选活动随想 跨界:艺术发展的未来趋向? 一 艺术跨界:后现代去分化的产物 二 艺术跨界的类型谱系 三 艺术跨界并非无界 艺术的祛魅与世俗化——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 一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二 “灵韵”艺术的终结 三 “灵韵”在“震惊”体验中四散 四 “灵韵”消逝后的挽歌轻唱 安迪·沃霍尔与当代艺术审美——从“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亚洲巡展谈起 波普艺术与政治造像——安迪·沃霍尔的多彩毛泽东肖像画 文艺应吹什么样的“中国风”?——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谈起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