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以中部地区为样本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以中部地区为样本

  • 字数: 344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李新安
  • 商品条码: 97875097549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4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科学有序地承接产业转移,既是深入实施中部 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 中部地区“四化”同步、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而中部地区如何通过产业承接的 外部嵌入与嫁接培植的链条整合,建立“内生式”自 我快速发展模式,以实现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等目标 就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李新安编著的《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以 中部地区为样本》针对目前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重政策 优惠、轻产业链升级培育,以及本地产业间对接融合 引资战略中的产业错配、低端锁定和资源浪费等经济 社会问题,在对区际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及条件、区 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链的演化机理等分析的基础上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以中部地区为样本 》中立足中部地区现有产业及资源优势,对其产业承 接与产业链整合能力进行了调查与测度,剖析了中部 地区产业承接及嵌入整合的关键冈素,探讨了产业承 接与实施产业链整合的理论机理,进而总结提炼出中 部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链整合的路径及政策。
作者简介
李新安,教授、博士,河南省重点学科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校社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部省级以上课题近20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60余篇(40余篇为CSSCI)。曾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河南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项。主持承担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及地方政府部门委托项目的应用性成果,也大都被有关部门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录
绪论 一 区际产业转移及产业链整合背景 二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四 主要结论与核心观点 第一章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区际产业转移基本理论 第三节 产业链整合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区际产业转移的ra在动力及条件 第一节 区际产业转移动力及实现机制 第二节 区际产业转移模式与区域经济效应 第三节 区域技术经济水平与产业区际转移条件 第四节 要素流动性与产业区际转移效应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演化 第一节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态势及效应 第二节 产业链的基本形态和构成 第三节 产业链演化过程与运行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产业链整合的制约因素与整合方式 第四章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及产业链整合能力调查与测度 第一节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链整合的现实基础调查 第二节 中部地区经济综合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中部地区区位、资源综合力的调查与测度 第四节 中部地区及周边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实力评价 第五章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及嵌入整合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 产业空间集聚与产业链整合的关联性 第二节 中小企业集群式成长的区域产业链接效应 第三节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及内外部优势 第四节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的博弈行为 第六章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及实施产业链整合的机理探讨 第一节 产业转移实现机制与产业链的空间集聚 第二节 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定位及选择 第三节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行业选择——以制造业为样本 第四节 产业融合的郑州新区实践样本分析 第七章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及实施产业链整合的政策措施与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