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描述性学生评价论/基于学生研究的课程与教学丛书

描述性学生评价论/基于学生研究的课程与教学丛书

  • 字数: 219
  • 出版社: 山东教育
  • 作者: 李树培|主编:张华
  • 商品条码: 97875328709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5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李树培,1979年生,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教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曾参与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第四、五、十四、十五章,200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第十一章,2008),参与翻译《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罗厚辉著,2002),《理解课程》(派纳著,2003)等,并先后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描述性学生评价:实践体验与理论研究的共同召唤 二、描述性学生评价:研究内容、意义与取向 三、描述性学生评价: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意蕴 第一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内涵辨析 第二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多维视野 一、哲学:意义与价值 二、心理学:测量与诊断 三、社会学:知识与权力 第三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要素分析 一、评价目的:完满生活 二、评价方式:描述、对话、解释与理解 三、评价内容:整体的学生 四、评价主体:自我的确立 第四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价值与意义 一、有助于理解学生的整体人格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有益于营造温润的评价文化 第二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象学:看与描述 第二节 解释学:解释与理解 第三节 生存论:自我成全 第三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在西方的演化 一、萌芽时期 二、点缀时期 三、遮蔽时期 四、彰显时期 第二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在中国的发展 一、科举之前 二、科举时期 三、科举之后 第四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思想的当代发展 第一节 自传课程理论中的描述性学生评价思想 第二节 美学课程理论中的描述性学生评价思想 一、玛克辛格林:广泛的觉醒 二、艾斯纳:教育批评与教育鉴赏 第三节 现象学课程理论中的描述性学生评价思想 一、范梅南:教育机智与现象学写作 二、达克沃斯:倾听学习者解释 三、卡利尼:描述性评论 第五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内容指向 第一节 分数评价的局限性:从一份小学生数学试卷说起 第二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内容指向:不可测量之物 一、思维习惯 二、兴趣和好奇心 三、自我意识 四、与他人的关系 五、性格倾向 六、身体状态 第六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实践样态 第一节 重新理解学生评价 第二节 一种新的评价视角:观察、倾听、描述、理解 一、观察与倾听 二、描述与理解 第三节 一种可供参考的描述性评价框架 第四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案例研究 一、根深蒂固的“偏见” 二、重新发现分类习惯视野中的三个学生 三、十字路口的困惑 第七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困境与突围 第一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困境 一、与现有评价机制的背离 二、教师角色与文化的挣扎 三、家校合作与沟通的缺失 第二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突围 一、赋予评价更大空间 二、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三、形成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合力 结语 以一种激情开始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