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 字数: 157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程梦婧
  • 商品条码: 978755980202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的基本观点,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际遇,从被译介到解读和接纳,以及引发异见,直到最后被应用。本书的研究表明,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其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它的“入中国”以及“中国化”。
作者简介
程梦婧,法学博士。以人权研究为主要方向。曾攻读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荷兰人权研究所所在地)。现任教于重庆大学法学院。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章 天人断裂: 《人权宣言》来到晚清中国的场域 一、历史“大变局”及其思想文化的转型 二、晚清人权观念的觉醒 三、晚清对域外人权著述与人权文本的译介 四、晚清士人看法国 第二章 “人”的可能: 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初识 一、晚清翻译《人权宣言》的过程与方式 二、晚清《人权宣言》两个汉译本的比较 三、《人权宣言》汉译本中的“误译” 四、晚清士人对《人权宣言》的解读 五、“川”本对《人权宣言》的“误解” 第三章 在迎拒之间: 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态度 一、晚清士人对《人权宣言》的接纳 二、晚清士人对“民权”与“天赋人权”思想的疑惧 三、康有为、梁启超对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的反思 四、晚清官员对《人权宣言》法治原则的拒斥 第四章 他者的力量: 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应用 一、《人权宣言》:解剖与批判专制政治的利器 二、立宪还是革命:《人权宣言》提供的启示 三、《人权宣言》:晚清中国建构人权的借镜 结语 附录 一:“小颦女士”所译(1903)《政治思想之源》封面照片 二:“小颦女士”所译(1903)《法兰西人权宣告书》(1793)照片 三:《法国宪法人权十七条译注》(“川”译注,1907)照片 四:《人权及国民权宣言》(林万里、陈承泽译,1908)照片 五:《[法国]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潘汉典译,198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