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历史研究系列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历史研究系列

  • 字数: 308
  • 出版社: 江苏人民
  • 作者: 王振锁//乔林生//乌兰图雅|编者:杨栋梁
  • 商品条码: 978721408155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1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2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 由王振锁、乔林生、乌兰图雅著。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19本 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 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 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 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 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 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由于持 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 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 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 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 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 五年侵华战争。
作者简介
王振锁,1966年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毕业。现在任职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日本战后历史分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理事。研究方向战后日本史、日本政治史。主要著作:《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日本战后50年》、《自民党的兴衰——日本金权政治研究》、《日本史》(合著)、《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于日本》(主编)等。译著多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认识与行动选择 一 战后初期的中日关系 1.战后初期日本人的对华认识 2.日本侨俘遣返问题 3.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日本兵 二 吉田内阁的对华政策与吉田茂的中国观 1.旧金山对日媾和与“吉田书简” 2.吉田内阁的对华认识与“日台条约”的签订 3.吉田茂的中国观 三 战后初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1.日本民间经贸团体 2.中日民间经济往来 3.内山完造与“日中友好协会” 第二章 敌对态势的形成与升级 一 鸠山内阁时期的对华政策 1.1950年代的中国 2.鸠山内阁的对华政策与行动 3.村田省藏访华与第三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二 岸信介内阁的反华态势 1.岸信介内阁与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2.中日关系急剧恶化 3.中日之间的“原则”之争 三 日本自民党知华派代表人物的中国观 1.石桥湛山的对华认识 2.松村谦三与中国 3.高碲达之助与中日贸易 第三章 在野党与民间人士的对华认识 一 日本革新政党的对华认识 1.日本社会党的对华政策 2.日本共产党及其对华关系 二 日本社会各界的中国观 1.日本国民及媒体的中国认识 2.日本学界的对华认识 3.竹内好与竹内实的中国观 4.日本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 第四章 1960年代日本政府的对华认识与对策 一 池田勇人的对华观 1.“对华自主论”的真相 2.“推动中日贸易论”的界限 3.“一个中国论”的幌子 二 佐藤政府的对华认识与行动选择 1.积极的“政经不可分论” 2.消极的“慎重对应论” 3.倒退的“和平共存论” 4.片面的“中日复交论” 第五章 民间外交时代经济界的对华认识与行动 一 中日复交前的日本经济界 1.友好贸易下的日本经济界 2.LT(MT)贸易下的日本经济界 3.贸易四原则与日本经济界 二 经济界代表人物的对华认识 1.大原总一郎的赎罪历史观 2.稻山嘉宽的贸易和平论 3.冈崎嘉平太的亚洲睦邻论 三 经济界对中日关系的作用与影响 1.经贸关系的发展 2.政治关系的先导 3.国民的相互理解与认知 第六章 田中内阁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一 “中美接近”与对华复交论 1.对“中美接近”的认识 2.政党及各界的对华复交论 二 复交谈判的准备 1.中日复交的目的 2.复交谈判的国际准备 3.复交谈判的国内准备 三 复交谈判的过程 1.在野党“补充外交”与中方草案的形成 2.中方草案的研究与日方草案的讨论 3.谈判中的分歧与争论 四 中日复交的评价 1.中日复交的意义 2.日本对中日复交的认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