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曾国藩家书/中小学生阅读丛书

曾国藩家书/中小学生阅读丛书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 作者: (清)曾国藩
  • 商品条码: 97875463328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7
  • 出版年份: 2010
  • 印次: 2
定价:¥2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曾氏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 可分为修身、治学、齐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 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 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 有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 履薄冰,如临深渊。 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读之,我们感 觉是在和一颗伟大而丰富的心灵在对话,不知不觉中,我们心中涌起了敬意 ,人生境界得到了净化和超拔。
作者简介
曾国藩,晚清名臣,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著有《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等作品。
目录
前言/1 一、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1 二、海疆平定以来,政简人和/3 三、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4 四、男等在京,自知谨慎/6 五、述告在京无生计/8 六、当京官者,大半皆东扯西支/10 七、筹划归还借款/13 八、借银寄回家用/16 九、先责男教书不尽职,待弟不友爱之罪/17 十、兄弟匪他人,患难亦相赖/20 十一、在京一切自知谨慎/23 十二、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24 十三、英夷滋扰以来,皆汉奸助之为虐/26 十四、教弟写字养神/28 十五、家中老幼平安,不胜欣幸/29 十六、劝两弟学业宜精/32 十七、四弟、六弟考试又不得志,颇难为怀/34 十八、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37 十九、读书,无需择地,无需择时/43 二十、唯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49 二十一、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53 二十二、少年英锐之气,不可久挫/58 二十三、以和睦兄弟为第一/60 二十四、报告荣升侍讲/63 二十五、从业未有之巨案也/66 二十六、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67 二十七、多则必不能专/70 二十八、寄银还债济人/73 二十九、温经更增长见识/75 三十、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77 三十一、勿为时文所误/79 三十二、第一要除骄傲气习/82 三十三、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84 三十四、虽万事匆忙,亦不废正业/86 三十五、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88 三十六、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90 三十七、同心一力,何患家运不兴?/92 三十八、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95 三十九、家中务请略有积蓄/98 四十、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101 四十一、取款及托带银/103 四十二、蒙恩得分会试房/107 四十三、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108 四十四、家中诸事,男亦愿闻其详/111 四十五、侄得升翰林院侍读学士/113 四十六、初十皇太后七旬万寿,皇上率百官行礼/116 四十七、考与不考,皆无关紧要/118 四十八、勿因家务过劳/119 四十九、在京一切,男自知谨慎/120 五十、请四弟送归诰轴/122 五十一、述接待朋友之法/124 五十二、常恐祖宗积累之福,自我一人享尽/126 五十三、可知风水之好,万万不可改葬/127 五十四、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129 五十五、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家省亲/132 五十六、澄弟在广东处置一切,甚有道理/135 五十七、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38 五十八、谨守大人保养身体之训/140 五十九、述奉旨为较射大臣/142 六十、祖父大人之病,不知日内如何?/145 六十一、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148 六十二、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复顾身家之私/150 六十三、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154 六十四、劝宜力除牢骚/157 六十五、七月二十五日丑正二刻,惨闻母大故/161 六十六、痛闻母大故,写京中家信,料理一切/167 六十七、尔奉尔母及诸弟妹在京,一切皆宜谨慎/171 六十八、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174 六十九、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此是败家气象/176 七十、功名之地,自古难居/178 七十一、读书宜选一明师/180 七十二、关乎国家之福,吾唯力尽人事/182 七十三、述营中急需人才/184 七十四、带兵之事,千难万难/186 七十五、宜时时内省,处处反躬自责/189 七十六、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191 七十七、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192 七十八、澄弟宜时常在家,不宜干预外事/194 七十九、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195 八十、弟性褊急似余,恐佛郁或生肝疾/197 八十一、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199 八十二、交人料理文案/201 八十三、凡人做一事,不可见异思迁/203 八十四、余在外数年,独惭对江西绅士/206 八十五、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208 八十六、绅民中实在流离困苦者,亦可随便周济/210 八十七、济人须济急时无/212 八十八、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213 八十九、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长傲,多言/215 九十、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217 九十一、于两弟时时以平和二字相勖/218 九十二、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221 九十三、心好古文,颇知其意而不能多作/224 九十四、喜弟之吏才更优于将才/227 九十五、弟目下在营,不可看书,致荒废正务/228 九十六、浙中之贼,闻已全省肃清/230 九十七、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231 九十八、读书需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234 九十九、作事无论大小易难,皆宜有始有终/236 一百、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239 一百零一、家庭不可说利害话,此言精当之至/241 一百零二、能寻得六弟遗骸,尚是不幸中之一幸/243 一百零三、做人要有气量/244 一百零四、改葬先人,须消除求富求贵之念/246 一百零五、买书不可不多,看书不可不知所择/249 一百零六、必须加意保养/252 一百零七、连日雨大泥深,鲍、张不能进剿/253 一百零八、吾生平颇讲求惜福二字/254 一百零九、人待人,无价之宝也/255 一百一十、照料家事,总以俭字为主/256 一百一十一、不幸生当乱世,日以杀人为事/258 一百一十二、要减少官僚习气,办事有条理/259 一百一十三、宜以勤字做主,不宜以命字谕众/260 一百一十四、刻刻存爱民之心/261 一百一十五、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263 一百一十六、泽儿看书天分高,而文笔不甚劲挺/264 一百一十七、教训后辈子弟,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266 一百一十八、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267 一百一十九、须勤谦,切戒骄奢淫佚/268 一百二十、余近年在外,问心无愧/269 一百二十一、合家大小老幼,几于无人不药/271 一百二十二、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272 一百二十三、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274 一百二十四、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275 一百二十五、惟古文与诗,未能独辟康庄/277 一百二十六、述挽胡润帅联/280 一百二十七、述告办事好手不多/281 一百二十八、若有陆兵三干在彼,当易得手/282 一百二十九、惟读书可变化气质/283 一百三十、以劳谦廉三字自惕/284 一百三十一、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露出,则索性荡然无耻/287 一百三十二、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288 一百三十三、湖南之米,昂贵异常/290 一百三十四、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291 一百三十五、述坚守作战之困难/293 一百三十六、治身宜不服药/294 一百三十七、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296 一百三十八、莫买田产,莫管公事/297 一百三十九、与官相见,总以谦谨二字为主/299 一百四十、凡行军最忌有赫赫之名/300 一百四十一、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302 一百四十二、疏辞两席一节,弟所说甚有道理/303 一百四十三、吾兄弟报国之道,总求实浮于名/304 一百四十四、弟有大功于家,有大功于国,余岂有不感激不爱护之理?/305 一百四十五、自古圣贤豪杰,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307 一百四十六、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309 一百四十七、妯娌及予侄辈,和睦异常/310 一百四十八、凡事皆当存一谨慎俭朴之见/311 一百四十九、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三分人谋,七分天意/313 一百五十、欲为先人留遗泽,唯有勤俭二字/314 一百五十一、吾在兵间日久,实愿早灭此寇/315 一百五十二、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316 一百五十三、心肝两家之病,究以自养自医为主/317 一百五十四、凡郁怒最易伤人/318 一百五十五、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319 一百五十六、兄弟论文于三千里外/320 一百五十七、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321 一百五十八、尔写信太短/323 一百五十九、尔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324 一百六十、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326 一百六十一、自修处可求强,胜人处不可求强/328 一百六十二、子弟之贤否,六分天生,四分家教/330 一百六十三、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332 一百六十四、以讲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334 一百六十五、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335 一百六十六、兄弟同蒙封爵/3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