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文库

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文库

  • 字数: 36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董丛林|责编:宋燕鹏
  • 商品条码: 97875203712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9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三集团”是指由曾国藩 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 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最 为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 。本书在厘清它们各自群 体状况的基础上,特别注 重考察其间关系和走势, 揭示其“多边互动”的复杂情 状。这就意味着,要有的 放矢地将其做整合研究、 比较研究、动态研究,以 及对清朝权力格局“内外轻 重”态势影响的研究,打破 对其各自孤立着眼的视域 局限,拓宽考察范围,提 升立意高度,切实凸显其 整体演化特点。这可谓此 项研究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的基本点所在。
目录
绪论 上篇 第一章 晚清政治群体概况及“三集团”的构成 第一节 晚清政治群体构成类别概说 一 相关“群体理论” 二 晚清政治群体 第二节 “三集团”的“两个结合”构成要素 一 政缘性与地缘性的有机结合 二 “军”与“政”的有机结合 第二章 “三集团”的概况分观 第一节 湘系集团 一 曾国藩和湘系基干要员列举 二 湘军军制特点 三 兵力与饷事 四 湘系要员出任疆吏状况 五 湘系集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形态的漫漶 第二节 淮系集团 一 淮系集团的构成 二 集团维系要素与运作机制 第三节 袁系集团 一 袁系集团的形成及重要成员 二 北洋军制概观 三 兵力、装备与饷需 四 袁系集团要端综说 第三章 “三集团”的异同比较 第一节 首领素质条件及导向作用 一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比较 二 袁世凯德行底线的丧失及其影响 第二节 “技术”层面袁世凯集团最为趋新 一 曾、李的趋新态度与集团“近代化”因素强弱 二 袁氏集团军事技术方面的先进性 三 与“技术”趋新同在的“军阀”因素膨胀 下篇 第四章 “三集团”的演变走势 第一节 自“湘”到“淮” 一 当时东线特别是沪上形势 二 乞援、筹援与派援 三 李鸿章个人条件及与曾国藩关系的要素 四 淮系集团形成之速及相关问题辨析 第二节 自“淮”到“袁” 一 袁世凯与淮系集团的渊源关系 二 小站练兵的机缘 三 袁系集团对淮系集团的承继 第三节 三者“环链关系”中的走势反映 一 “环链关系”中的各自起始边界与三者存续“重合” 二 关联其同异状况及形态演变的“走势”反映 三 其整合性历史效用的动态发挥 第五章 从“内重外轻”到“内轻外重”变局的形成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的原有权力格局及满汉关系 一 皇权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的传统权力格局 二 清前期的满汉关系及其对任官、军队建置的影响 第二节 湘、淮集团崛起与“内轻外重”的成局 一 “内重外轻”变局形成的宏观时势条件 二 湘、淮集团崛起乃变局发生的内在关键因素 三 “内轻外重”的成局表现 四 湘、淮集团与清廷的微妙关系 第六章 清末十年变局中的多重审视 第一节 “庚辛之变”事局中的“湘、淮、袁” 一 在复杂而微妙的“东南互保”之局中 二 刘坤一与张之洞的“新政”筹议 第二节 “北洋新政”与袁系集团的加强 一 把控军权,稳固北洋军事根基 二 渗透政界,通过地方施政扩大政治资本 三 发展实业,保障北洋经济实力 四 提倡新式教育,培养新政人才 第三节 多重影响下权力格局面相的复杂化 一 “北洋”与“南洋”之间 二 袁世凯的内召、被罢及复起 三 舆论对强化集权的质疑、反对和清廷的相关举措 第四节 “内外轻重”的制约要素与态势特点 一 清廷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的抵牾 二 慈禧与载沣把控朝局权能的强弱反差 三 “老”“少”之争和“少壮派”内部关系 四 权力格局特点与“名”“实”之辨 五 袁世凯的上位与隐伏败亡 征引书(文)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