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社科文库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社科文库

  • 字数: 25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袁熹//杨原
  • 商品条码: 97875203421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9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主要研究鸦片战争后至1937年,北京逐步 建立近代慈善管理体系,创办近代慈善事业,以及民 间慈善组织兴起的特点和政府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历 程。清末,北京率先改变了救助理念,采取“以教代 养”的救济原则进行慈善事业的改革。政府创建了近 代慈善管理机构,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类近代慈 善事业,如老幼残弱救济机构、义务教育机构、医疗 救助机构、贫民小本借贷处、失业救济等,体现了北 京慈善事业在新时期内的转型。同时,政府制定了一 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慈善事业以及社会慈善组织进行 规范管理。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的特点是,得到 中央及各级政府的管理和主持,官员和名流积极参与 ,社会各界广泛参加,具有影响全国的表率作用。研 究近代北京的慈善与公益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传统的救济模式 一 清代北京的空间结构与管理模式 (一)北京的空间结构 (二)京师层级管理模式 二 清政府对京师贫困人口救济的重视 (一)政府实施救济的理念 (二)政府对城市贫民的救济 (三)政府对外来进京饥民的赈恤与管理 (四)设置顺天府专项备荒经费 (五)支持和鼓励民间兴办慈善事业 第二章 晚清北京慈善事业的转型 一 日益恶化的社会环境 (一)京畿地区连年的兵祸、灾荒 (二)恶性通货膨胀 二 贫困人口日益困扰北京 (一)八旗生计日益困顿 (二)贫困人口激增 (三)大批流民涌入京师 三 济贫理念从传统走向近代 (一)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新型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 (二)西方社会救济思想的传播以及教会的济贫活动 (三)南方士绅义赈活动的影响 (四)有识之士及政府济贫理念的转变与实践 第三章 晚清政府主导的近代慈善事业 一 内外城巡警总厅负责城市管理 二 新型官办慈善事业 (一)传技艺——工艺局、教养局、习艺所 (二)更加广泛的慈善事业 三 旧有机构的革新及传统措施的继续使用 (一)常设的收容、赈济机构 (二)以工代赈等其他救济形式 第四章 晚清民间兴办的各类慈善公益事业 一 晚清民间慈善组织和活动 (一)中国妇人会 (二)中国妇女会 二 民间多种多样的慈善活动 (一)社会救济中的义赈 (二)兴办工艺局和贫民工厂 (三)兴办女学、义学 (四)读报处和讲演所 (五)兴办粥厂、修建道路等慈善公益事业 三 政府与民间慈善活动之关系 第五章 民国初年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 一 日益严峻的贫困问题 二 慈善管理机构与经费来源 (一)政府的慈善管理机构 (二)政府兴办慈善事业的经费来源 三 政府兴办的慈善事业 (一)以教代养机构 (二)老幼残弱救济机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