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导论(第三版)

哲学导论(第三版)

  • 字数: 423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张世英
  • 商品条码: 9787301267462
  • 版次: 3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9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6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导论课的教材。本书曾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并不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词句,而是以批判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结合起来,力图创造性地展现出一套现代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作者提倡一种融西方近代\\\\\\\\\\\\\\\\\\\\\\\\\\\\\\\"主体-客体\\\\\\\\\\\\\\\\\\\\\\\\\\\\\\\"思维方式于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思想之内的、会通中西的哲学,它结合真善美三者为一体,以提高人生境界、服务于当前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目的。 为了符合哲学导论课程的需要,本书对于中西哲学史上各种哲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作者简介
张世英,1921年生于湖北武汉市,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
目录
目录 导言什么是哲学/ 小引/ 一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 二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三哲学的分类/ 第一篇本体论与认识论 第一章“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一“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 二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三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 第二章精神发展的阶段/ 一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二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第三章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一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二相同与相通/ 第四章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一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二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 三想象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一两种无限的含义/ 二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 三“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 四“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第六章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一从符合说到去蔽说的转向/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第七章论境界/ 一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 二境界的形成/ 三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四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第八章境界与文化/ 一四种人生境界/ 二个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三文化的评判问题/ 四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 五科学、认识活动的抽象性与审美、道德活动的具体性/ 六从科学认识到人生领悟/ 第九章超越自我/ 一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二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第十章超越之路/ 一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 二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三超越有限的历程/ 四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 第二篇审美观 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二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 三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 四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 第十三章典型说与显隐说/ 一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 二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 三真理的场所——艺术品/ 四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 五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 第十四章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一理论/ 二历史/ 第十五章审美价值的区分/ 一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 二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 第十六章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一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 二语言学转向/ 三语言意义的转换/ 四“大言”与“小言”/ 第十七章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一语言的诗性/ 二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 三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 第十八章美与真善/ 一古希腊时期/ 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三近代/ 四现当代/ 五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第三篇伦理观 第十九章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一哲学史上的道德观/ 二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三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 四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第二十章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一“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 二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 三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 四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 五“我—你”关系的优先地位/ 六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 第二十一章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一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 二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十二章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 ——顺应与理解/ 一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第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