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文化概要

中国文化概要

  • 字数: 28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编者:陶嘉炜|总主编:谢天振//柴明颎
  • 商品条码: 9787301226148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5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概要(第二版)》增补部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当今计算机时代,更能深切理解到语言是思维运作的一套符号,从词法到句法,都是该民族设定的程序系统。在这个意义上看,说语言给思维制定了模具,并不为过。通过翻译转达的语意,仅具有一定的相对性。_x000D_ _x000D_
目录
绪论_x000D_ 第一节文化概说_x000D_ 一、 文化的含义 _x000D_ 二、 文化的结构层面_x000D_ 三、 文化的内蕴因素_x000D_ 第二节中国文化概观_x000D_ 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_x000D_ 二、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_x000D_ 三、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_x000D_ 四、 中国人的处世_x000D_ 语言篇_x000D_ 第一讲汉语和汉文化_x000D_ 第一节语言和文化_x000D_ 一、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_x000D_ 二、 语言影响思维方式_x000D_ 第二节汉式语言思维_x000D_ 一、 汉式语言思维举隅_x000D_ 二、 汉式语言思维的特色_x000D_ 第二讲重文字而轻口语_x000D_ 第一节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_x000D_ 一、 表音节的汉字_x000D_ 二、 汉字的表意性_x000D_ [][]第二节中国特有文字学_x000D_ 一、 古代不知语法学_x000D_ 二、 文字学异军突起_x000D_ 三、 重文字而轻口语的哲学根基_x000D_ 第三讲汉语的文化特色(上)_x000D_ 第一节积字成词_x000D_ 一、 古汉语单字词为主_x000D_ 二、 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_x000D_ 三、 字本位汉语观_x000D_ 四、 字母词的争议_x000D_ 第二节词组结构_x000D_ 一、 古今词组之异同_x000D_ 二、 汉语盛行关联词组_x000D_ 第四讲汉语的文化特色(下)_x000D_ 第一节意合句法_x000D_ 一、 话题型句法_x000D_ 二、 词义指向的意合_x000D_ 三、 形省意更合_x000D_ 第二节平衡、后倾、铺排_x000D_ 一、 在对称中求平衡_x000D_ 二、 句尾重心的规则_x000D_ 三、 汉语特有流水句_x000D_ 第五讲诗歌语言的困惑_x000D_ 第一节古体诗的诗句_x000D_ 一、 古诗音乐性揭秘_x000D_ 二、 非形式化的基础诗律_x000D_ 第二节新诗格律危机_x000D_ 一、 新诗形式的探讨_x000D_ 二、 新诗坛“无政府状态”_x000D_ 思想篇_x000D_ 第一讲阴阳五行_x000D_ 第一节《周易》简介_x000D_ 一、 “易”的含义_x000D_ 二、 “周”的含义_x000D_ 三、 八卦与重卦_x000D_ 四、 卦辞与爻辞_x000D_ 五、 《周易》的经和传_x000D_ 六、 写作的时代_x000D_ 七、 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_x000D_ 第二节五行学说_x000D_ 一、 五行说的起源_x000D_ 二、 五行之间的关系_x000D_ 三、 五行的推广_x000D_ 四、 一种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_x000D_ 第二讲先秦诸子_x000D_ 第一节儒家,道家,法家_x000D_ 一、 儒家 _x000D_ 二、 道家 _x000D_ 三、 法家 _x000D_ 第二节墨家,名家_x000D_ 一、 墨家 _x000D_ 二、 名家 _x000D_ 第三讲儒家经学_x000D_ 第一节两汉经学的缘起_x000D_ 一、 儒家经书 _x000D_ 二、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由来_x000D_ 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_x000D_ 四、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兴衰_x000D_ 第二节唐代义疏之学_x000D_ 一、 魏晋南北朝经学概溯_x000D_ 二、 唐代义疏之学_x000D_ 三、 义疏之学的后续_x000D_ 第三节清代经学一波三折_x000D_ 一、 清初顾炎武“经世致用”_x000D_ 二、 乾嘉考据学_x000D_ 三、 今文经学的复兴_x000D_ 四、 经学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_x000D_ 第四讲佛学_x000D_ 第一节佛教在中国的概况_x000D_ 一、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_x000D_ 二、 中国接受佛教思想的原因_x000D_ 三、 大乘八宗_x000D_ 第二节中国佛学的发展_x000D_ 一、 佛学思辨的理论扩张_x000D_ 二、 禅宗一派一枝独秀_x000D_ 三、 中国佛学与中国传统思维_x000D_ 第五讲宋明理学_x000D_ 第一节程朱理学_x000D_ 一、 “道学宗主”周敦颐 _x000D_ 二、 “河南二程”: 程颢、程颐_x000D_ 三、 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_x000D_ 第二节陆王心学_x000D_ 一、 心学奠基人陆九渊_x000D_ 二、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_x000D_ 第三节理学与心学的异同_x000D_ 一、 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点 _x000D_ 二、 理学与心学的相同点_x000D_ 历史篇_x000D_ 第一讲国家的形成_x000D_ 第一节传说中的远古_x000D_ 一、 氏族公有制社会解体_x000D_ 二、 三皇五帝_x000D_ 第二节夏商周“三代”_x000D_ 一、 “三代”及其意义_x000D_ 二、 考古学文化与“三代”_x000D_ 第二讲大一统帝国的确立: 秦汉_x000D_ 第一节秦王朝_x000D_ 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 _x000D_ 二、 建立中央集权制_x000D_ 三、 焚书坑儒_x000D_ 四、 胡亥即位_x000D_ 五、 秦朝灭亡_x000D_ 第二节西汉和东汉_x000D_ 一、 西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_x000D_ 二、 东汉: 豪族集团的黑暗政治_x000D_ 第三讲中古盛世: 唐宋_x000D_ 第一节古代辉煌的顶峰: 唐朝_x000D_ 一、 贞观之治 _x000D_ 二、 武则天称帝_x000D_ 三、 安史之乱_x000D_ 四、 唐朝后期,国势转衰_x000D_ 第二节内忧外患的两宋_x000D_ 一、 北宋 _x000D_ 二、 南宋_x000D_ 第四讲北京旧梦: 元明清_x000D_ 第一节蒙古族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_x000D_ 一、 民族大融合 _x000D_ 二、 大都的建设与繁荣_x000D_ 三、 元末红巾军起义_x000D_ 第二节兴盛一时的大明王朝_x000D_ 一、 迁都北京_x000D_ 二、 郑和下西洋_x000D_ 三、 抗击倭寇和收复台湾_x000D_ 四、 朝廷政治争斗_x000D_ 五、 明末农民起义_x000D_ 第三节最后一个王朝——清朝_x000D_ 一、 清朝的建立_x000D_ 二、 康熙和乾隆_x000D_ 三、 清朝的衰落_x000D_ 文学篇_x000D_ 第一讲诗、词_x000D_ 第一节《诗经》和楚辞_x000D_ 一、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_x000D_ 二、 中国最早的文人诗作——楚辞_x000D_ 第二节唐以前的乐府及五言诗_x000D_ 一、 “乐府”的种种含义_x000D_ 二、 汉乐府的文学成就_x000D_ 三、 文人五言诗_x000D_ 第三节唐诗和宋词_x000D_ 一、 中国诗歌的辉煌: 唐诗_x000D_ 二、 格律化长短句的盛况: 宋词_x000D_ 第二讲散文_x000D_ 第一节周秦汉散文_x000D_ 一、 散文的含义 _x000D_ 二、 历史散文_x000D_ 三、 诸子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