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女儿会到女儿城--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研究

从女儿会到女儿城--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研究

  • 字数: 209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毕曼
  • 商品条码: 97870102051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1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女儿会 ”的产业转化过程进行整体性观照,按照“女儿会” 的原生性呈现——“女儿会”的次生态形态——“女 儿会”的衍生态形态的逻辑思路,对从“女儿会”到 “女儿城”的动态生成过程给予系统分析,总结其经 验,反思其问题,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园的培育 与发展给予了较为全面关注,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 业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 践指导。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释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二、特色文化产业园 三、恩施土家“女儿会” 四、“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文化产业理论与应用研究 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 三、特色文化产业园研究 四、“女儿会”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女儿会”的历史溯源:恩施土家族文化的原生态呈现 第一节 “女儿会”的原生地 一、生成区域概况 二、石灰窑“女儿会” 三、大山顶“女儿会” 第二节 “女儿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母权遗风与“女儿会” 二、土司制度与“女儿会” 三、改土归流与“女儿会” 四、集市发展与“女儿会” 第三节 “女儿会”产生的文化渊源 一、土家族神话传说与“女儿会” 二、土家族婚恋习俗与“女儿会” 三、土家族民间节俗与“女儿会” 第四节 原生态“女儿会”的内容与功能 一、“女儿会”的主要内容 二、“女儿会”的文化意义 三、“女儿会”的主要功能 第二章 “女儿会”的现代建构:恩施土家族文化的次生态呈现 第一节 “女儿会”的现代变迁 一、文化空间的移置 二、形式内容的变化 三、主体对象的变更 四、功能价值的增强 第二节 “女儿会”的演变规律 一、内部规律:增强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 二、外部规律:凸显“差异”,实现文化商品化 第三节 从“会”到“城”:“女儿会”的场域转换 一、“生活场域”向“旅游场域”的转换 二、“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 第三章 “女儿城”的产业打造:恩施土家族文化的衍生态呈现 第一节 “女儿城”的资源聚集 一、恩施土家族文化资源扫描 二、土家族文化资源在“女儿城”的聚集 三、土家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第二节 “女儿城”的文化生产 一、“女儿城”文化生产的定位 二、“女儿城”文化生产的谱系 三、“女儿城”文化生产的模式 第三节 “女儿城”的价值表达 一、“女儿城”的人文价值 二、“女儿城”的生态价值 三、“女儿城”的符号价值 四、“女儿城”的传承价值 第四节 “女儿城”的未来发展 一、“女儿城”的成功经验 二、“女儿城”的不足之处 三、“女儿城”的发展建议 第四章 “场”的生成: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探索 第一节 “生存场”:转化的前提 一、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产 二、转化的合理性:从少数民族文化到特色文化产业 第二节 “驱动场”:转化的动力 一、外来市场经济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推动 二、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适应与改造 第三节 “演绎场”:转化的路径 一、文化资源产品化 二、民族文化符号化 三、传统文化市场化 四、文化产业集群化 第四节 “场”的矛盾与张力:反思与启示 一、“本土”与“外来” 二、“守护”与“激活” 三、“原真”与“仿真” 四、“模仿”与“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