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温故(26)

温故(26)

  • 字数: 20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刘瑞琳
  • 商品条码: 97875495398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13年推出的第三辑由刘瑞琳主编的《温故(26 )》,“影像”专栏刊出了日本军医小野正男拍摄的 日占区的图片共20余幅,它们不仅真实再现了中国城 市刚刚沦陷时的情形、被战争破坏的景象,还无意间 记录了民国时期旧城生活的景观和形态,具有极为珍 贵的文献价值。 本辑“特稿”专栏,杜高《劳动教养:比路还长 的回忆》,回忆了1957年到1970年自己亲身经历的长 达十二年的劳教岁月和这期间同被关押的巫宁坤、从 维熙等难友;《老戚:纪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难友》, 方子奋讲述了1969年在白下区看守所结识的忘年之交 老戚在日本人的宪兵司令部的特工队破案、“文革” 初期结识逃亡女子的传奇人生。 “往事”专栏,康狄《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 霖》分析了张作霖被日军杀害的主要原因,并对其一 生的历史功绩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评价;杜元《一个 抗战军人的“日本情结”》则回忆了自己的父亲—— 一名抗战期间在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做了八年军医的抗 战军人与两个战俘和留学日本期间结识的学友、几位 日本人之间的交往和故事。 “人物”专栏,吴海滨《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 ”》梳理了罗尔纲的思想历程和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 的史学思想,探讨了其在思想上“一边倒”向人民、 在政治上“一边倒”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商昌宝《 茅盾在“反右”运动中》以史料分析了茅盾在“反右 ”运动中的一系列言论和艰难处境。 “口述”专栏,《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首次 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 卷)的第二部分,1950—1958年的口述记忆;《我的 父亲林损》,由林守瑜女士回忆父亲林损——这位上 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大的知名教授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 “记忆”专栏,沙漠《难忘的“拜托”》详细记 录了自己跟朱厚泽交往的经历,文字细致入微、真诚 感人;陶恒生《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讲 述了父亲陶希圣、伯父陶述曾等陶家的家族故事;黄 且圆《山雨欲来》回忆了1956年到1958年的北大校园 ,马寅初校长因提出新人口论的被迫离开、北大师生 自编刊物《红楼》的出版等等;柳红《三十年秋风吹 过》重温了三十年前,从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备考到 1982年大学毕业的生活;张际会《正在消失的词语: 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回顾了少年时代对“右派 ”、“走资派”、“大字报”等的记忆。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 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他遽然离世的消息 ,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本辑《温故》的“文本 ”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 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 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 《温故(26)》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 。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 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 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 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 本的重温。
目录
[特稿]专栏 杜 高《劳动教养:比路还长的回忆》 方子奋《老戚:纪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难友》 [往事专栏 康 狄《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霖》 杜 元《一个抗战军人的“日本情结”》 [人物] 专栏 吴海滨《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 商昌宝《茅盾在“反右”运动中》 [影像] 专栏 秦 风《沦陷区的城乡风貌:一个日本军医的影像记录》 [口述] 专栏 刘绪贻《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 林守瑜《我的父亲林损》 [记忆] 专栏 沙 漠《难忘的“拜托”:忆朱厚老二三事》 陶恒生《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黄且圆《山雨欲来》 柳红《三十年秋风吹过》 张际会《正在消失的词语: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 [文本] 专栏 维舟 张晖早年信札选(上)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