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永炎中医药学科论

王永炎中医药学科论

  • 字数: 311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商洪才,王燕平,张华敏,杨洪军,张志强
  • 商品条码: 9787117357784
  • 版次: 1
  • 页数: 295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凝集了王永炎院士对于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思考展望,充分体现王院士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的专著。此次整理出版,将王永炎院士多年来关于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的学术文章进行归纳整理,建立了兼具专业性与完整性的中医药学学科建设文集,且蕴含了王院士诸多独到的学术思想。专著揭示了中医药学的学科本源,为年轻一代中医学人指明了学习与发展方向,对指导中医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内容包括王永炎院士论述中医药学的学科建设基础、中医药学的国学原理以及其生命美育文化、对高等中医教育办学60年的启示、数字化新纪元中医药学的学科创新,以及王院士对于未来15年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建议与见解。
作者简介
商洪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会长等职。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
目录
第一章学科建设基础/1 第一节关于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目标的探讨/1 第二节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思考/4 第三节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7 第四节中医药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10 第五节提高学科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21 第六节东学西学兼容为中医学发展拓宽时空/28 第二章国学原理及生命美育/45 第一节中医学原创思维的哲学基础/45 第二节中医学证候体系的哲学基础/49 第三节诠释“恬惔虚无”及其哲学基础/54 第四节气的诠释/56 第五节人生哲学的思考/60 第六节健康、疾病、生命与国学之美/63 第七节中医中药国学之美/67 第八节形神兼养身心医学之美/70 第九节医生·护士·疾病·美学/74 第十节儒道互补启示中医中药之美/78 第十一节禅修与美育的结合/81 第十二节让医学回归人学——王永炎院士访谈录/84 第十三节提高生命美育,自觉优化医德医风/89 第十四节老年养生与实践美学/93 第三章高等中医教育办学60年的启示/99 第一节1956级毕业生感悟/99 第二节发展中医药学应有文化自觉/112 第三节中医学人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115 第四节全科医学技能与杂学知识/117 第五节白黑、显隐、生死的觉解——致中医高校毕业生 老学长的一封信/121 第六节给在读同学们的信/123 第七节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致中医药年轻 学人/126 第八节《惟仁惟学》为硕、博士生的讲座/128 第九节复读仁学净心明道树立优良医风/131 第十节重塑中医禁忌学学科的重要性/134 第四章面向数字化新纪元中医药学的学科创新/141 第一节试论中医药学科的科学性及现代性/141 第二节整合医学理念的形成与提出/145 第三节高概念时代的象思维/149 第四节新时代中医药学科技文明的研究方向/152 第五节整体观视角对中医方剂配伍的研究/157 第六节高概念特征与中医学/161 第七节后现代中医药学科学性探讨/165 第八节试析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174 第九节把握气运,谨守病机——清肺排毒汤治疗寒湿疫辨证 思路解析/183 第十节人文精神在信息智能时代的价值观/187 第十一节叙事医学的故事思维与中医学象思维/190 第十二节叙事医学的平行病历与中医学的医案医话/194 第五章未来15年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建议/201 第一节学科理念的多元化与人才培养的多模式研究/201 第二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提高文化自觉/204 第三节新时代的呼唤:医德建设与临床研究/207 第四节开创中医新理论必须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210 第五节从《素问·天元纪大论》谈对象、气、神的认知/215 第六节解剖高概念指引下生命功能的关联性/219 第七节象思维视角诠释天道时空与人道顺天道/228 第八节领悟学科始源是创新的动力/233 第九节诠释人生格局的自然化/236 第十节易理医理相通气运易变之渊薮/244 第十一节把握气运寻踪国学原理诠释辨证论治/249 第十二节从五运六气学说认识疫病流行的经验积累/256 第十三节浅谈河图洛书对中医认识“气”的启发/261 第十四节读《太极图说》对人文医学的意义/266 第十五节反思促进中医意象结构和意境的完善/269 第十六节意力对意象的生成与演变的主体作用/274 第十七节文明互鉴过程中中医存废论争的历史——启迪当代 中医学守正创新的自觉性/27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