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道德经导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道德经导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 字数: 290
  • 出版社: 中国青年
  • 作者: 鲍鹏山|
  • 商品条码: 978751536712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3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道德经》,老子五千 言,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 一部元典。 《道德经》,也是在世 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部中 国古代经典。 中国人处世:出则儒家 ,入则道家。 中国人必读:一本《论 语》一本《道德经》。 道是什么?是“问题”, 而非答案;德是什么?是一 物对“道”之获得; 自然是什么?是“自己而 然”,是“自然而然”;无为 是什么?是自谦自抑的政治 品格—— 本书系鲍鹏山教授先秦 诸子研究全新力作。他用通 达的语言,对原文做逐句翻 译,对原义做逐章导读,让 我们了解老子: 他说了什么?为什么说 ?对谁说? 在这样的解读中,我们 时时可见作者的独出己见之 处,见微知著之处,真知卓 见之处。
精彩导读
第一章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 名,非常名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微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⑤, 同谓之玄⑥。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⑦。 今译—— 道可以用言辞表达,但 言辞不是恒道本身;概念可 以用文辞表述,但用来表述 道的文辞不是事物自身。 无,用以指称天地的开 始;有,用以指称万物的本 源。 因此,恒常之无(物形 成的形而上动因),我们以 此观照道的微妙;恒常之有 (物呈现的形而下形象), 我们以此观照道的端倪(而 不是通过文辞的“有”与“无” )。 “恒常之无”与“恒常之有” 这二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 异,同称之为“玄”。玄妙而 又玄妙,是宇宙万物奥妙的 根源。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 个“道”是名词,本义是“道 路”,老子用为宇宙形成的 原初动因、宇宙的本体、本 原和本质,又引申为宇宙万 物的原理、原则、规律等, 是老子对世界纷繁现象的高 度概括和抽象,是《道德经 》中的最高概念。第二个“ 道”是动词,解说、表述的 意思,指对“道”的表达。非 常道:不是恒常之道。帛书 甲、乙本“常”俱作“恒”,盖 因汉代避孝文帝刘恒的讳而 改为“常”,故其义当以“恒” 解。下文“常名”“常有”“常 无”之“常”,也是“恒”字避 讳而改。 王弼:“可道之道,可名 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苏辙《道德真经注》:“道 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 本集注》:“常以自然之道 ,为万物之母,而无形,故 不可道,不可名也。” 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 个“名”是名词,指事物的概 念。第二个“名”是动词,是 对概念的说明和称谓。《论 语·子路》中孔子和子路说 的“正名”,也是有感于对概 念的指称往往与概念本身有 差异。前面这两句,第二个 “道”与第二个“名”,都是指 语言和文辞,是“能指”(表 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 言符号),第一个“道”与“ 名”则是“所指”(语言符号 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 念)。“能指”只是我们用以 表达“所指”的工具,并非“ 所指”本身,双方有着内涵 外延上的不可弥合的差异。 所以,老子要我们不要执着 于人类的文字和表达,要回 归“物自身”。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用“无”这个概 念指称天地的开始;用“有” 这个概念指称万物的本源。 “无”“有”都是指“道”:无, 是“道”的抽象形式;有,是 “道”的具象呈现。有、无, 是老子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按:此句也可以断句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则意思是:天地 开始时,尚无万物,因而无 名;等到万物的母亲生出万 物时,为了区分,就有了名 。 ④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通过恒常 之无,以观照“道”的微妙; 通过恒常之有,以观照“道” 的端倪。妙,微妙。徼,边 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缘 起。王安石《老子注》:“ 道之本出于无,故常无,所 以自观其妙;道之用常归于 有,故常有,得以自观其徼 。”苏辙《道德真经注》:“ 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于 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 ;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 其徼也。”按:此句还有一 种断句:“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如是,则可以理解为:在无 欲无求的时候,才能看到道 之妙,有了欲望,看到的都 是人的需求。“徼”的意思是 “求”。(蒋锡昌) ⑤同出:同一来源。 ⑥玄:幽深渺远,至远至 深。苏辙《道德真经注》: “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 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 本集注》:“玄者,深远而 不可分别之义。”吴澄《道 德真经注》:“玄者,幽昧 不可测知之意。” ⑦众妙之门:宇宙万物一 切奥妙的门径。门:此处指 来源,初始和门径。 P3-5
目录
例言 导言 《道经》导读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 第三章 不尚贤 第四章 道冲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第十章 载营魄 第十一章 三十辐 第十二章 五色 第十三章 宠辱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 第十六章 致虚极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大道废 第十九章 绝智弃辩 第二十章 唯之与呵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德经》导读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 第六十一章 大邦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附录一 《道德经》的编撰与成书衣抚生 附录二 《道德经》字数统计明细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