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

  • 字数: 376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编者:(美)科拉·巴格利·马雷特|责编:彭呈军//吴伟|译者:裴新宁//王美//郑太年
  • 商品条码: 97875760067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1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们出于各种原因对人 类自身的学习方式怀有好 奇之心。近几十年来,大 量的新研究为个体学习、 学校教育、工作培训以及 政策制定带来了重要启示 。 2000年,《人是如何学 习的:大脑、心理、经验 及学校(拓展版)》出版 ,其影响广泛而深刻。该 报告总结了有关学龄儿童 学习本质的见解,描述了 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原则 ,并提供了如何将其实施 于课堂的示例。 此后,研究者们持续地 对学习的本质进行探索, 并在学习涉及的神经过程 、与学习相关的个体和文 化的变异性、教育技术等 方面形成了新成果。这不 仅延展了有关学习机制以 及脑如何在整个生命时期 作出适应的科学理解,也 在学习的影响因素,特别 是社会文化因素和学习环 境的结构方面作出了重要 发现。 《人是如何学习的l:学 习者、境脉与文化》正是 结合了过往十余年的相关 研究见解,呈现了迫切所 需的更新。本书在《人是 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 、经验及学校(拓展版) 》的基础之上展开,深入 研究了对个体学习产生影 响的系列因素。它将成为 广大教育者理解伴随终生 的学习所不可或缺的资源 。
目录
报告概要 第1章 绪论 委员会的职责 《人是如何学习的1》之贡献 对新任务的说明 收集证据,履行职责 证据处理方法 本报告导读 第2章 境脉与文化 学习的文化本质 定义文化 文化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社会性活动的学习 文化、生物和境脉之间的动态交互 社会和情感影响 身体影响 结论 第3章 学习的类型与不断发展的脑 学习的类型 三个学习场景 学习的基本类型 学习类型的整合 学习与脑 出生前和一生中的脑发展及成熟 脑对学习的适应 整个生命期间脑中与学习相关的变化证据 结论 第4章 支持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协调统合 执行功能 学习的自我调节 记忆 重建记忆 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 对学习事件的记忆 结论 第5章 知识与推理 建立知识基础 知识与专长 专长的益处 作为知识的天然副作用的偏向性 知识整合与推理 推论性推理 知识与推理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文化对推理的影响 支持学习的策略 知识保持的策略 理解与整合的策略 结论 第6章 学习动机 理论视角 学习者的信念与价值观 自我效能 价值观 兴趣 内在动机 外在奖励 选择的效应 目标的重要性 目标的类型 教师对学习者目标的影响 学习目标与其他目标 未来身份与长期坚持 社会与文化对动机的影响 学习者自我建构方面的跨文化差异 社会身份与动机过程 刻板印象的威胁 提高动机的干预措施 结论 第7章 对于学校学习的意蕴 文化与学校学习 学校和课堂境脉 从“赤字”模型到“资产”模型 学科特定的学习 数学 科学 历史 让学习者参与并为其赋权 自我调节的学习 促进学习者参与的教学方法 评价学生的学习 向学习者提供反馈 将评价和关于学生如何学习的证据相连接 结论 第8章 数字技术 技术与学习目标的匹配 学习技术的给养 通过重复来学习 使用模型进行深度学习 协作学习与合作学习 技术支持的自我调节学习 激励积极主动学习的技术 通过游戏来学习 利用故事和学习者喜欢的角色 为学习者成为创造者和生产者赋能 创制 具身认知 会话代理 用于教学的技术 连接正式与非正式学习 对教学进行协调统合 写作教学 机遇和挑战 数字仪表盘 远程学习 个人移动设备 技术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用设计 晚年生活中的学习技术 数字鸿沟 系统化实施途径 结论 第9章 纵贯一生的学习 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知识与推理 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与学习环境 认知能力 学习障碍 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 阅读障碍 数学障碍 成年人的学习障碍 成年人的读写能力 干预 中学后教育经历 劳动力培训 如何判定工作场所中学习的发生 培训迁移 工作场所中的自主学习 工作场所中的自我调节学习 积极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促进终生学习 结论 第10章 研究议程 学习的动态本质 研究议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人是如何学习的》历史记录:研究与应用 附录B 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相关报告一览表 附录C 学习研究中的研究人群 附录D 委员会成员和工作人员简介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